| ||
创新能力短板将成为中国复兴最大阻碍
——读《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
⊙曾靖皓
中国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已经让探讨中国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成了一门显学。各国学者竞相出书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其中,盛赞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者有之,认为中国外强中干者有之,认为中国是威胁者有之。总结来说,喜欢中国的,捧上天,不喜欢中国的,视为魔,看好中国的,展望美好前景,不看好中国的,大谈隐患,都有些走两端而少冷静。国内学者的分析也有这种两极化趋势。
其实,只要将务实诚恳的态度作为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待未来中国最基本的出发点,则中国即不太糟,也不太好。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他的访谈录《论中国与世界》中就取了这么一个视角,而且继续了他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的谈话风格。他大胆分析了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优势和面临的风险,预测了他们在未来几十年的表现。不论他的分析和预言是否准确,单从这颗政坛常青树的个人经历和他创造新加坡奇迹的历史来说,他的话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同时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学识,在看待中国问题上,他或许比很多西方学者和政客都更有发言权。
先来看看他对中国是否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判断。他认为,中国无论从领导高层还是到平民百姓,无论是否认为争夺第一是可能的,都乐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但主观愿望和现实障碍是并存的,中国也许在20年后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不过要从综合实力上超过美国几乎不可能。他有一个很新颖的观点:中国“创新能力可能永远无法与美国匹敌”,而未来的社会发展,科技、管理、经营上的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他这么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文化不鼓励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碰撞,奖励顺从和服从,这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由于中国语言的障碍和文化上难以兼容并包,造成西方的人才很难融入和适应中国社会,中国对西方精英的吸引力远不如英语国家。所以,在李光耀眼中,此时中国的悠久历史成了一个巨大的负面存在,由于这种历史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导致中国的创新能力短期内既不能突破自身文化的限制,也无法从外国渠道得以补充,这块短板将成为中国复兴的最大阻碍。
可能有人认为,在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和经历中,他始终是把人才和创新放在首位,所以刻意地突出这个因素也不足为怪。但近代以来,在科技和文化上,几乎没有一样推动世界文明的重大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来自中国,确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科技创新落后已成阻碍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才的匮乏和流失还在加剧这一局面。不能不说,李光耀极端推崇人才、创新和官员的专业素养,是有新加坡巨大成功这个实践佐证的,不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观点。从文化角度指出中国的创新乏力,推导出中国发展后劲不足,这样的思路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其次,他也直言,腐败带来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分化,法治水平的低下,人均财富的稀少,政府治理手段的落后等等,都是中国无法取代美国的因素之一。不过总体而言,他认为中国成为一个强国的可能性在80%以上,上述因素只会有20%的可能造成中国的倒退。
相对于中国的复兴,在李光耀看来,美国未来将进入一个平稳的缓慢发展期。美国的科技力量,企业家精神,个人主义文化优势将让美国始终和世界其他国家保持距离,只是这个距离在不断缩短。美国的最大危险来自政治右转。李光耀是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不过在如何对待政府权力上,他是偏左的务实派,他认为政府应积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主动监管和干预经济社会。当然,这种监管和干预不是为了实现一个超验的意识形态,更不能通过暴力介入,而是保证稳定和秩序。他认为美国正是由于领导者在民意前的软弱,导致政府畏缩不前,不敢改革,对民众肆意承诺,大包大揽,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带来文化分裂,加上监管不到位,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迟缓,都是美国在未来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和中国一样,这些因素要把美国彻底拉下马,可能性也不大。
即使中国不能取代美国,但一个强大的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压力。在李光耀看来,这种压力主要是中国市场,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是很多国家和跨国企业今后赖以发展的地方,中国只需调整贸易手段,就可以达到制裁和惩罚他国的目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实力的膨胀必然让中国取得外交上的主动是肯定无疑的。所以在外交上,李光耀提醒美国不要选择性地对中国时冷时热,这会给双方带来误会,中国也不要以美国为对手,要控制国内的民族情绪,合作是唯一符合双方利益的出路。
李光耀以他一贯的自信提醒西方世界,不要强加宪政民主这样的观念给中国。不仅是中国,也包括亚洲其他国家。他坚持认为西方式民主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一人一票的政治需要诸多前提,而这些前提亚洲各国未必都具备,如没有准备好,还不如选择一个高效率、经验丰富、威信足、勤政廉洁的权威政府。这种老生常谈,他说了几十年,这有经验性的一面,也有为他个人掌权开脱的嫌疑。如何取舍,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