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金融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未来改革的走向和亮点
  • “深水区”改革战略确定
  •  
    2013年11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未来改革的走向和亮点
    “深水区”改革战略确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未来改革的走向和亮点
    2013-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度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未来改革的三个抓手。

      中国提高了“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这意味着未来的改革将针对经济体系中的“非市场化”部分。从现状来看,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打破坚冰的窗口。

      □刘利刚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落下帷幕,市场关心的中国下一轮改革的方向也尘埃落定。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尚未公布,但三中全会公报已经指明了未来改革的走向和亮点。

      毋庸置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度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未来改革的三个抓手。

      具体来看,中国提高了“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此前的提法为“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未来的改革将针对经济体系中的“非市场化”部分。从现状来看,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打破坚冰的窗口。以成品油定价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为例,未来对工业资源品以及公共事业用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将很快得到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补贴将被大大削减,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将减少,市场化定价体系也有利于民营经济进入一些长期被垄断的行业,对于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提高整体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也将带来相当正面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将显得更有深度和意义。长期以来,对所有制体系的表述一直困扰着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外资对于中国市场抱有谨慎的态度。从“市场”的角度对这一表述进行理解,则要简单和直观得多。所谓的“共同发展”,一方面意味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将在平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准入下共同竞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要尊重市场而非行政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规则就显得非常重要,强调独立司法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平等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来说,一旦出现纠纷,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将十分重要。对于民营经济和外资机构来说,透明且清晰的法律体系有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放开手脚,并且能够持续地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除以上的改革方向之外,市场此前十分期待的金融体系、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在全会公报中并没有太多涉及,这多少让市场有点失望。但笔者认为,市场需要对此保持耐心。国务院已经在三中全会后明确表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兑现已部署的各项改革承诺,增强人民对改革的信心,奠定改革迈出新步伐的基础。从相关部委的一些集中表态来看,很多改革举措已经确定,正在等待集中出台的时机。比如,发改委已经确认,将适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同时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议。

      确立了改革方向后,三中全会也强调了机构的建设,来保障未来改革的方向。首先,是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的是大安全的概念,换句话说,在传统意义的国防安全之外,食品、能源以及金融安全都是“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立也将相应削弱相关部委的权力,但是应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考量“安全”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三中全会也宣布将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个领导小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思想,对于避免改革“跑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级别将较高,这不仅反映了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也表明此前地方蜂拥而上大干快上的情形将大大减少。以此为基础来评价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笔者认为,由于突出改革的角色,并限制地方的GDP冲动,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出现一定的下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由于集中推进政策落实,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三中全会之后的一年也会出现一定的下滑。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也可能下调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至7%。但即便如此,市场也不应该对中国经济的减速过分担忧。李克强总理此前曾经表示,中国需要保证至少7%左右的经济增速来保证大约10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这意味着7%的经济增速是中国官方的底线,而非“上限”。换句话说,中国将通过一切努力保证经济增速保持在7%的上方,这与过去两年相比也只不过出现了不到1个百分点的下滑。

      此外,以下的一些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市场的担忧:即使增速只有7%,由于基数已经明显变大,中国7%经济增长需要投入的资源不但不会出现下降,反而仍会增加,这意味着国内市场将继续增长。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每年创造的名义GDP仍然十分巨大,相当于印尼的经济总量;国内消费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一般商品的进口已经是加工贸易进口的两倍,意味着中国需求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开始增长;城镇化过程将推动房屋、基础设施、能源和农产品的需求。

      整体来看,中国领导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表明未来的改革将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未来的结构性改革将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够提供更加长久和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作者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