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子银行如何走出灰色地带在阳光下运行
——读张化桥新著《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
⊙叶 雷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副总裁保罗·塔克(Paul Tucker)认为,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影子银行”被认为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后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点。
曾在瑞士银行工作11年、四度被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的美国堪培拉大学金融学教授、现任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的张化桥,在其新著《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中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大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银行,它们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包括表内和表外的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第三类是民间借贷,它们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弱势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他直言,中国金融体系面对流动性过剩、信贷过度扩张、热钱涌入等困扰,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其中神秘的“影子银行”就是幕后黑手之一。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估算约有27万亿;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估算约有36万亿,占GDP的70%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10月8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显示,即使采用最窄口径,去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也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事件频发,“影子银行”的风险开始暴露并引起高度关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
当然中美“影子银行”是大有区别的。据张化桥的分析,在美国,“影子银行”的诞生是由于金融工程的发展,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衍生品;而在中国,“影子银行”与金融工程关系不大,主要是金融抑制的产物。中美“影子银行”的相似处是都具有证券化形式,不同处在于,美国的“影子银行”可将信贷通过证券化在市场流通,而中国的“影子银行”缺乏流动性,只能形成信托产品、理财产品,更多表现出隐性的借贷关系。因此,虽然美国“影子银行”成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因为信息披露透明,较容易纳入有力的监管之中,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确实如此。但中国不同,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受到不同部门的监管,因行业缺乏标准而监管力度也不均匀,有的甚至游离于监管之外。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往往是灰色的,信息披露非常不完全。监管跟不上“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所以,“影子银行”的体量越大,社会融资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就会越大。
当前,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就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由于多是采取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到期兑付必须依靠滚动发行新产品来“借新还旧”,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在宣示时可对风险轻描淡写,加上很多理财产品由银行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合作发行和运作,一旦某个链条出了问题,就可能危及正规银行体系并造成各金融子行业间风险交叉与传递,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中国的信托行业,往往甘愿为信托项目兜底,形成“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这就容易造成产品风险与收益错位,短期面临较大兑付压力。至于民间借贷,放贷的机构也已从普通家庭和私营企业主扩展到了小贷公司、公司企业、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资金也由以前的闲置资金到了包括银行贷款甚至是传销式募集,这使本轮民间借贷狂潮累积的风险较以往更为严重。
无疑,书中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张化桥自曝的“内幕”。比如,一个邓姓商人想靠借贷发财,他的长处是:“和领导们相处、喝酒、打高尔夫球,并向其提供贿赂”,便雇佣了个省级官员的漂亮女儿当助理,通过短期带息的有价证券大量收集储户的资金,用来为半政府性质的项目融资,并和当地政府达成证券回购协议,项目落实后,他可收取20%的佣金。反之,地方政府会接手,他仍可获得13%的利润。又比如让张化桥“大开眼界”的“过桥贷款”业务模式,一些企业为了在一笔银行贷款到期时再续借一笔新款项,不惜以高达1%至2%的回报率向小贷公司借钱,以先归还银行的上笔贷款,大量小贷公司既未获任何抵押物,又缺乏对客户资质的调研,还对此趋之若鹜,想方设法与银行内部人拉关系,以赢得这些业务。而面对风险控制系统更完备的正规的小贷公司的助贷业务和贷款外包业务,银行行长却以一句“事情太敏感”而拒绝了。中国相当数量的“影子银行”,目前是将资金输出给了高负债的地方融资平台和泡沫本已较大的房地产领域,有的甚至流向了生存能力本较差的中小企业甚至是消费金融领域。所以,张化桥认为,如果中国发生次债危机,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极有可能就是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虽然张化桥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深表担忧,但他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一方面他直言“人们对高利贷的偏见是未经思考的结果。高利贷的利率其实并不高,因为借款的人只是短期周转,为实现资本更有效配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银监会对小贷行业有明显的敌意”,“除了银监会,其他政府机关也对小贷公司持有负面看法,认为小贷公司危害金融业的稳定”。另一方面他也相信,“总有一天,小贷公司不用趴着挣钱”;“影子银行正帮助中国人打破银行对储蓄者的长期剥削,迫使传统银行提高效率,不断挑战当局以倒逼金融改革,所以中国人应该感谢影子银行”。
确实,六十年来,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胀导致了信贷的快速膨胀;“影子银行”的借贷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但也长期承受着很大的偏见;在这样的处境下,“影子银行”仍能发展得如此之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货币政策的问题和正规银行体系的失败;大型银行的成本结构和决策过程,注定他们不会竭力为中小企业服务;正因为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所以纷纷不惜造假成为“公众公司”,然后将股市变成去“圈钱”的工具……当然,积极的因素正在出现,今年已有39家银行名称获工商总局核准,余额宝、百度理财等网络金融正在倒逼利率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了“决定性作用”。
对中国“影子银行”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既不能谈“影”色变,也不能听之任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影子”尽快走出灰色地带,在阳光下运行。“影子银行”究竟是会站起来挣钱,还是成为下一次危机的源头?可能要如古罗马《埃涅阿斯记》所说:“为你还是为我,命运保留着一个王座?让我们用勇气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