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编辑 陈其珏
上海自贸区是被视为可以和深圳特区开放与中国入世相提并论的重大改革举措,自诞生之初就吸引了各方目光。但上证报记者调查发现,民企和外企在面对自贸区这一机遇时还是呈现出迥然相异的态度。
民企热情高涨
上海一家知名环保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不久前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注册大厅成功拿到了营业执照。
今年8月,王先生所在的公司在内地参股投资了一家大型石油树脂生产企业。由于很多业务涉及进出口,他一直想注册一家新公司来办理这块业务。
如今梦想成真。他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新公司叫上海班德路化学有限公司。“我们拿到营业执照后,很快就开始了内贸业务,现在正申请危险品进出口资质,资质到手后外贸业务也可以马上启动。”王先生如是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外界看来,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王先生表示,他其实曾犹豫过:自贸区对民营企业到底有哪些利好?能不能解决融资难问题?思前想后,他仍然选择了自贸区,“当年深圳改革没赶上,现在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
自挂牌以来,每天穿梭在上海自贸区寻觅商机的民营企业主不在少数,王先生只是其中一个。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第四波改革浪潮,意义堪比当年的深圳特区开放,这给了广大民营企业主无限想象空间。
在外界充斥着 “抢跑道”、“抢壳”等各种报道的同时,上证报记者在自贸区看到的却更多是那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企业主:他们有着民营企业家特有的闯劲和干劲,在这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梦想之旅。
外企相对理性
和国内广大民企及大型国企一样,一些外资跨国巨头也对自贸区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
“中国的自贸区新政确实非常重要。”阿克苏诺贝尔管理委员会成员富唯纳近日对记者表示,“我们大多数产品的销售市场在中国,今后会有相当规模的出口,中国和亚洲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安排,对我们会很有帮助。比如最近中国和印尼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们生产厂的安排就非常有帮助。”
阿克苏诺贝尔是全球最大的涂料生产商。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外资企业仅止于关注,像民企一样马上投入自贸区注册公司的案例并不多。不少外企仍在等待。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自贸区234户新注册企业中,内资企业213家,外资企业仅21户,占总量比重还不到1成。
“自贸区政策的很多细节,现在还在不断明朗中,我们不知道最后的细节会怎么样。”全球领先的化学品生产企业法国阿科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埃纳夫道出了众多外企的心声。
“关于自贸区的信息不断,还有更多细节未被公布,我们会根据新发布的、新了解的信息进行不断评估。” 雷埃纳夫称。他认为,自贸区计划的核心是“给服务业企业以及银行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而阿科玛公司在上海有生产基地等多个项目,在自贸区还有物流企业,长远来说一定会从自贸区建设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些大趋势中获益,“当然我们不会在自贸区里进行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