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信息披露
  • B3:信息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中国金融改革路径明了
  • 上市公司互动平台频现“神回复”
  • 债市债基陷“赎回—抛券”恶性循环 200只债基跌破面值
  • 国税总局:房企欠税系误读
  •  
    2013年1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中国金融改革路径明了
    上市公司互动平台频现“神回复”
    债市债基陷“赎回—抛券”恶性循环 200只债基跌破面值
    国税总局:房企欠税系误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互动平台频现“神回复”
    2013-1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吴正懿

      

      当程序化的信息披露难以满足需求,还有什么能填补投资者的“信息欲”?应运而生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互动平台,主要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可是,当这一便捷通道突然向公众敞开之后,投资者蓄积已久的失语情绪被瞬间撩拨,千奇百怪的提问涌上这条永不堵车的高速公路。在这个虚拟的通道上,向来占据话语权制高点的上市公司寡难敌众,沦为弱势群体。

      实际上,目前的互动平台主要集结了两类问题。一类是几个“熟客”将互动平台当成了垃圾桶,将各色问题抛过去,从道听途说的消息,到宣泄发牢骚,应有尽有。另一类,就是一众网友就同一个问题反复问来问去,令答者崩溃、看者心烦。于是,就有了“神回复”。

      也有一些有趣的问答令人印象深刻。GQY视讯的董秘喜欢引经据典,其一番对答曾连用十几个歇后语,令围观者侧目;对于敏感的减持问题,开元仪器的董秘不动声色,以经济学家张五常讲的一个故事作为回复;面对投资者有关“僵尸是否能成像”的雷人问题,大立科技的回复是:我们找不到僵尸来论证……

      当然,也有被逼急了忍无可忍的董秘。“这个问题的答复,我刚才已经复制、粘贴好几次了啊,麻烦你翻看一下。”;“季报没几天了,再熬一熬,好吗?”实在招架不住,上市公司可以使出撒手锏:“谢谢关注!”

      抛开娱乐性的一面,面对投资者的质疑或责难,上市公司董秘们的文化涵养与业务水平,其实都在互动平台的片言只语中高下立判,黔驴技穷或游刃有余,含糊其辞或真诚以待,在互联网的镜子里映射得异常清晰,从中亦可投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相关报道详见封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