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编辑 陈其珏
12月7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区域雾霾“会师”,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0个省份10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状况。
显然,突围“霾”伏已成当下中国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接受上证报采访的专家认为,治理雾霾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减少污染排放物总量,同时还需要各部门各省市打破条块分割,建立长效机制。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本世纪以来,全国霾日数增加明显,中东部地区霾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顾建光教授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引发雾霾的主要因素在于:第一,高污染的企业集中排放,雾霾多发地区一搬都是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第二,机动车太多与太过密集;第三,人口的居住城市过于密集,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城市都过于集中。这些因素叠加之后,空气环境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
专家们普遍认为,今后南方地区重霾天或将成为常态。“现在的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对于这种雾霾天气问题,今后基本上会越来越多,严重性会更高,这是个大趋势。”顾建光说。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杨金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治“霾”最重要的是消减污染物排放量。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杨金田认为,这只是一个五年目标,长期的目标应该是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必须降低一半以上,而这需要几个五年的时间,中国空气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面对大气污染,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不过,在顾建光看来,现行的很多方案多是局部性、应对性的,“现在的空气问题是重疾,必须动大手术”。
他认为,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各省市各部门打破条块分割,建立长效机制。“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环境空气治理问题,已不是单个行政区块的问题,而是整个区域问题,必须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来追踪污染空气的生成和过程,各省市要综合考虑高污染企业的规划布局;在目前人口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如何限制机动车的排放以及数量;以及未来城市该如何规划,是否该考虑空气流向等。
杨金田则认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如果得到贯彻实施,2017年大气环境质量肯定能得到改善,但要彻底扭转这种大气环境问题,从长期看,还应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种污染物的治理和消减,把污染物控制下来。“所有污染物排放都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一半以上,空气质量才能彻底改善,这是一个远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