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要闻
  • 8:艺术资产
  • 9:公司
  • 10:市场
  • 11:市场
  • 12:评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纽约秋拍市场日夜场收益率差距拉大
  • 近现代书画回暖 秋拍移师南方迎“豹尾”一击
  • “双12”淘宝艺术拍卖吸引眼球 “保价回购”模式有争议
  • 资本影响艺术圈生态 浙商财富瞄准当代艺术品
  • 艺术如何“留住”现实
  •  
    2013年12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纽约秋拍市场日夜场收益率差距拉大
    近现代书画回暖 秋拍移师南方迎“豹尾”一击
    “双12”淘宝艺术拍卖吸引眼球 “保价回购”模式有争议
    资本影响艺术圈生态 浙商财富瞄准当代艺术品
    艺术如何“留住”现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艺术如何“留住”现实
    2013-12-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留住·中国”艺术展反思当代艺术意义

      艺术如何“留住”现实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以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与强烈的批评精神著称,时至今日,当代艺术虽已成为市场上最闪耀的明星,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锋芒却黯然失色。11月22日,在福建的一个乡村老宅里,一场针对中国社会现实中最敏感的拆迁问题的艺术展集影像与行为艺术于一堂,发出了“中国·留住”的呐喊,也引发了当代艺术究竟该创作什么,表达什么,反映什么的全面反思。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轫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开放的文化思潮在中国兴起,艺术家们将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传统的反思、批判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针砭时弊。时至今日,当代艺术早已经不复往昔“地下艺术”的窘迫,反而成为市场上最闪耀的明星,势头如日中天,但正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动力日益衰竭,正逐渐沦为市场的奴仆。

      11月22日,在福建石狮灵秀镇加曾寨蔡家老宅,图画、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集于一堂,对中国当前最现实的拆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发出了“中国·留住”的呐喊,当代艺术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直击我们这个时代最敏感的话题了……

      媒体人出身的金娜,曾经获得柏林电影节编剧银熊奖,这是她第一次跨界做策展人。她身不由己,因为她是当事人——要拆迁的是其丈夫、艺术家蔡小松的老宅。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出具的评估报告,蔡家老宅是同一时期的乡土民居中少有的典范之作,有着建筑遗产价值。

      蔡小松是海内外藏家瞩目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以纪录其代表作《中国地图》的照片参加了这个影像展。“波黑战地摄影记者,首位留美归来的摄影师”曾璜也拿出了他20多年前的摄影作品《拙政园》参展。徐勇和王劲松很早意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徐勇富有中国传统摄影美学的“胡同”已入选了《世界摄影史》,而王劲松采用并置手法的“百拆图”也为国内外各大文化机构所收藏。以《家当》系列著称的黄庆军,把参展作品作为老宅的“家当”创造了新作。展览还体现了艺术家对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追求:女摄影家郭晓丹的《家园》采用最古老的“针孔”成像,却输出在“绢布”上等等。

      曾璜还让金娜为展览引入了一组老照片与文献:第二次鸦片战争随英法联军入侵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的摄影作品,“留住”了被毁前的圆明园,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和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则“留住”了外国强盗焚毁圆明园的罪证。100多年前德国外交官恩斯特·柏石曼在中国游历12个省份,出版了《中国建筑与景观》;与之对应的则是当今年轻影像艺术家木格的手工书《尘》,饱含着他对沉没在三峡水下的家乡的深深怀念。

      展览中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行为艺术:早在1980年代涉足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陈永鹏,在闽南特有的红砖上书写“心经”,重温“少时家贫,纸墨稀罕,父亲便以红砖为纸,清水为墨,在闽南大厝厅堂中,教其学习书法”的往事,表达“树高百尺,不忘其本”的艺术主张;肖萱安在现场表演“读报”,在有关“蔡家红砖古厝”报道的朗读声中点燃手中的报纸;而颜长江则一诺千金,在老宅的大门口焚烧了一套“纸人”作品。

      在曾璜强调,这批重要的艺术品可能与老宅一同化为灰烬,也可以作为象征在老宅美术馆永久展出。无论它们的命运如何,《中国·留住》这个展览终将以呼唤人类对历史文明的保护,传递艺术与人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坚持,被复制和延伸到全世界的博物馆巡回展览。

      在展览现场,一位在集美大学受过成人高等教育的当地的姑娘被老宅中呈现的艺术作品深深打动,她对记者表示,她担心离开了乡土的农民进入城市的高楼大厦后,会像飞鸟进了笼子,“大树移作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