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旧金山、北京、伦敦、上海……在银行业摸爬滚打逾三十年,林伟中的人生足迹,基本由一个接一个,头顶金融中心光环的城市名字串起来。
这其中最为特别,也最重要的,莫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以及今天的上海。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见证了轰轰烈烈的分税制改革,目睹过传说中的外汇黑市,感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冷暖,也与所有人一样,正期盼新一轮全面改革带来的红利。
一个纯外资背景的银行“大班”,从旁观者,到局内人,林伟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去见证、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起伏。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孙忠
上海的繁华街道上,恒生银行的绿色招牌尚不多见;香港的大街小巷里,当地人对那独特的古钱形状LOGO,却早已再熟悉不过。
今天,这家最具代表性的港资银行正逐渐把更多资源和期望,投放到中国内地这个比香港大很多倍的市场。
而林伟中,就是那位把握航向的舵手。
从业超过三十年,辗转英国、亚太、中国香港以及内地,先后担任多家银行要职,这一次,他首度以恒生中国行长的身份面对媒体。
一个冬日暖阳下,在位于上海陆家嘴的恒生中国总部大楼,林伟中接受了上证报记者独家专访。
开场即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北京谈起,一个深深刻着改革烙印的特殊时代,和一位纯外资背景金融人的二三事。
1991年
北京
时代的背影
“那时的北京和现在很不一样。”
林伟中所说的“那时”,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的浪潮蓄势酝酿,各种各样的金融怪相也在今天成为时代的笑谈与背影。
祖籍上海,在香港出生,1982年,林伟中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随即进入银行业。
他先是在一家香港的中资银行工作,期间远赴美国工作两年。这是林伟中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段海外经历。“无论是最初在美国,还是后来到伦敦、香港、北京或上海,当你在一个地方居住、工作,对那个城市的情况会自然而然了解很多。”
林伟中说,为了工作辗转多地的生活经历,“开拓了我的视野,我很幸运”。这其中,北京令他着实难忘。
1988年,林伟中加入恒生银行所属的汇丰集团,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被派驻北京,担任北京代表处首代。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他还参与了中国香港(地区)商会的筹备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林伟中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商会会长。
“那时候,有一种觉得自己‘很老外’的感觉。”
生活上,林伟中说,1991年海外人才在北京生活面临种种局限,比如说买东西,有些需要跑到友谊商店,得用外汇券才能购买。工作上,外资行在北京也没有任何网点,只能以代表处的形式存在。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金融处境——客人到某餐厅吃饭,用餐完毕后结账。服务员说:“先生,饭菜请付人民币,啤酒请付港币。”客人问:“为什么?一顿饭要付两种货币?我全部付人民币行吗?”服务员解释说:“这样不行,因为啤酒是外汇进口来的,你给我人民币,我却不能拿着它到银行去换回港币。”
恰恰是在特定的年代背景下,“我目睹了很多变化。”令林伟中印象深刻的,“是1994年中央政府推动的一些大的经济改革,比如分税制改革。”
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举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正是这场财政危机,让决策层痛下决心,分税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一直在发达市场经济环境里工作的林伟中感触颇深,“分税制的实行,使得中国的财政秩序大为改进,中央财政重获活力。也正是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才得以搭建。”
停留在林伟中记忆里的,还有“外汇黑市”、“调剂中心汇价”等在今天早已销声匿迹的词汇。
林伟中眼里,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与外汇管制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体现。比如上面说的那个段子,虽是个笑话,但也正是外汇制度与人们日常生活冲突的一个剪影。
“不过,种种这些在1994年都取消了,后来中国加入了WTO,所以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深深感觉到,中国的改革步伐迈得还是比较大、比较快的。”
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的改革,不仅体现在金融方面,还涵盖各个经济层面,为后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铺就了道路。
“我那时还年轻,觉得自己不仅幸运地看到了中国的改革、变化,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印象深刻。”林伟中向记者说。
2003年
—2013年
上海
开放的力量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外资银行在内地的服务内容非常有限,林伟中笑着说,那时做的业务真是名符其实,都跟“外”有关。
他回忆,“外资银行那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外资企业,然后是‘三资’企业,还有很少部分中资的外贸公司。而且,那时的主要业务也只能围绕外币展开。”
所谓“三资企业”,指的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
“中午的时候,大家相约到哪里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完全没有忙的感觉。”林伟中坦言,因为那时外资行对于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介入并不深,业务量也比较小。
但很快,这样的状态就有所改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推进,外资行的业务量明显增多。“大家都忙起来了,”林伟中说,中资企业开始到海外上市,陆陆续续各种业务、经济的活跃程度越来越高。
此后林伟中被调派至位于英国伦敦的集团总部工作,担任欧洲区中国业务顾问。在那里,他见证了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改革和变化,那时也恰逢东欧改革最快的一个时期。
与中国当时进行中的经济改革相比较,林伟中认为,两者很不相同。“中国改革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东欧改革则是500天就要改变为市场经济,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改革方式走得更为稳当。”
直到2003年,林伟中再次被派驻内地,只是这次不是北京、而是上海。
“2003年回到国内,与上次在北京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林伟中描述道,“基本上每天早晨,只要你一坐在办公室,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你来做,一大堆的任务要你来完成。”
工作状态变了,理念也不一样了。
“过去外资企业在内地坚持长远的投资战略,短期内赚钱与否并不重要,但是在2003年以后,这种情况改变了,总觉得应该争取再多做点业务。”
在上海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他参与了外资行参股内地银行的首笔交易,也亲身感受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力量。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境外企业、跨国企业,除了技术资源,还要考虑财务安排、金融服务,包括资金安排、资金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的锁定、避险等。”
反过来,林伟中说,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非常了解可以获得哪些金融服务,如果在内地,还没有银行提供这些服务,他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这就给恒生这样的金融机构带了种种机遇和挑战。
“现在,来内地工作的海外人才比以前多得多,层次也高了很多,大部分境外机构、企业都把内地视为一个重要战略市场,甚至是仅次于本地市场的第二大市场。由此,他们在内地的资源投入、规模、业务等各方面都像滚雪球一样,成为一种趋势。”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情,会推动下一步发展,也反映了中国的进步。”林伟中说。
2014年
—未来
中国金融领域
剧烈的变革
眼下,一场被市场认为将影响中国未来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变革已然开启。在金融领域,关于进一步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尤其令人瞩目。
“中国面临一个重要改革期,市场也非常期待这个改革的红利。”在林伟中看来,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会对中国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同时也向记者表示,相对其他行业,金融改革会可能会考虑更多方面,因为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更应考虑周详。
无论如何,“恒生中国都希望抓住这场剧烈变革所带来的机遇。”林伟中说。
针对市场讨论较多的利率市场化问题,林伟中说,香港的利率市场化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而作为本地最大的银行之一,恒生香港顺利地度过了那场改革。他相信凭借香港母行的经验,恒生中国能比内地对手更好地适应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
不过,即便在香港市场有一定经验,林伟中也坦言,过去一年内地金融市场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波动性。包括利率市场波动、影子银行的不规范现象,以及“钱荒”、贷款额度紧缺等现象,所幸监管机构及时出手控制了局面,另外由于恒生的经营风格比较稳健,并未受太多冲击。
林伟中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存贷利差将失去政策保护,必将对银行利润造成压力,但改革的步骤是先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而不是纯粹地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包括日前推出的银行同业存单这项政策,将对市场利率曲线的形成有十分正面的影响。
“近年理财产品数量猛增,我们以此判断利率市场化早已在倒逼银行业改革了。”林伟中表示,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对银行业肯定会形成压力,在水里游泳毕竟不如在陆地上行走那么轻松。
谈及今年最火的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有超过三十年银行从业经验的林伟中认为,分、支行仅仅是银行的渠道之一,随着科技发展,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陆续出现,商业银行也重视这些渠道的建设,“渠道越多,接触客户的面越广,对银行肯定是有利的。”
但林伟中不认为虚拟银行将取代银行物理网点,“人际接触还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银行职员,将金融需求面对面反馈给他。而且银行客户经理更加专业,对客户的了解更加全面,这是网络银行或者P2P(人人贷)所取代不了的。”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将来会扮演重要角色,但绝对不会变成唯一渠道。”林伟中认为,银行也在不断地改革技术、调整策略,弥补自己的短板。
实际上,利差缩窄、互联网金融等都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林伟中说,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将像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专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
总而言之,林伟中认定,“在中国内地,资金流出去、回流都会变得更加自由。金融自由放开对恒生,对香港而言都是一种机遇。”
从1982年踏足银行界,到2013年8月正式就任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行长,足够的时间和经历让林伟中确信:改革必将贯穿中国经济始终。
林伟中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进入银行业,1988年加入恒生银行的母公司汇丰集团,曾在汇丰英国总部、亚太区以及中国内地等多个市场担任要职,包括汇丰驻北京首席代表,以及汇丰欧洲区中国业务顾问等,具有逾二十年的中国业务经验。
他于2012年进入恒生银行(中国),任企业及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主管,之后任常务副行长。今年8月,林伟中从前行长关燕萍手中接棒,成为新一任恒生中国行长。
对此,他很谦逊地说,“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体验、以及见识到各个市场”。此外,企业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及环球银行等不同领域的经历,也让他觉得“很幸运”,因为“能学到更多”。
生活方面,林伟中相对简单,平时的爱好就是看书,除了金融、经济类的书籍,也会看一些其他类型的,包括武侠、军事、政治、养生等,希望能开拓自己的视野。
周末的时候,他也会做一些运动,如骑自行车、去健身房等。林伟中笑称,这样的爱好的好处是不需要约人,可以自己独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