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走自己的路
□谭浩俊
在本周二的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下发了被称作“上海国资改革20条”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备受外界关注的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正式启动。第二天,东浩、兰生两个大集团联合重组成了新集团,敲定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的“第一单”。新华社评论说,作为全国体量最大的地方国资重镇,上海此轮改革将给其他区域做出示范。
针对外界关于上海的国资改革可能仿造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模式的传言,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做出了正面回应:上海的国资改革,第一不是盲目推进,第二不是原搬照抄。
上海这样的国资改革选择,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下一步国资改革方向的。因为,模式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再好的模式,也不可能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适用,而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与完善,汲取其精华,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对国资改革来说,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到政资、政企分开,让资产资本化、企业市场化,让资本能围绕市场运作,让企业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就一直在倡导政企分开,努力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法人。特别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这个问题更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虽然经过改革改制以后的企业大多成了市场经济主体,并在市场竞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但是,那些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仍然处于半行政、半市场状态,更形象地说,就是“双面企业”,亦即一面是市场化,一面是行政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国有企业身上,现代企业制度更多还只是在形式上,而从管理到决策,从收入分配到经营者选聘,从承担风险到履行社会责任,基本都仍在行政管控下,市场对国有企业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问题就在于,十年前对国资委的定位就是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这样的定位,显然行政性远高于市场性,也注定企业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可能实现资产的资本化。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最重要的是,改革后的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能否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能否让国有资产变成国有资本。至于究竟采用或整合哪种模式,就看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
而从上海的改革思路来看,首先,国资监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这样的思路,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而改革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政府逐步淡出微观经济领域,转向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不断地完善制度与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让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第二,国企改革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最令人关注的一点,就是去行政化。因为,国企行政化不仅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方面,“上海国资改革20条”的改革思路至少出现了三方面的变革。其一,从“管国企”向“管国资”转变,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管企业,而是管资本,亦即通过资本纽带,将企业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命运,让市场来决定资本的去向;其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经营者不再是行政任命。政府要做的,就是按照《公司法》等要求,委派董事、监事等。这样一来,职业经理人就可以放手经营、放手管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三,建立统一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此后,政府不能再随意调用企业资源、干涉企业资本流动的行为,而必须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下,通过资本运作平台公平竞争、公平转让、公平运转。
其三,开放思路非常明确。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一方面,对竞争类国企,要求能整体上市的要尽快上市,不能整体上市的,也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对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企,也要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这样一来,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上海国企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国有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联姻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了。一旦符合市场规则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成,无疑能对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至于实行分类管理、优化国资布局、国资向关键领域集中等,只要政企和政资分开工作做好,资产能够完全资本化、企业完全市场化,这些方面的工作自然会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向推进。
也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对上海国资改革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某些做法却没有照搬淡马锡模式的做法,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最成功的经验,恰恰就是政企和政资分开,就是资产的资本化和企业的市场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