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央行昨天如期重启逆回购,在公开市场中开展2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时隔两周央行重启逆回购的背景是,始于12月19日的银行间一轮罕见的“钱荒”卷土重来。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Shibor)利率7天期限攀升至8%以上,在央行通过SLO定向投放逾3000亿元资金后,本周一市场利率继续飙升,显示出这次“钱荒”的紧张程度或甚于6月20日的“钱荒”,因为这次还有国际背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正式宣布退出,明年1月开始每月缩减1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周一Shibor利率继续走高后,央行毅然决然启动逆回购放水货币,目的在于浇灭正在燃烧着的“钱荒”之火。
但央行这次逆回购剂量非常之轻,仅凭如此小量剂的逆回购,根本无法遏制住年底的“钱荒”。 央行上周通过SLO定向投放的逾3000亿元资金将在周内陆续到期。逆回购290亿元对冲后,还要从市场回笼2710亿元。如果央行不继续逆回购操作或通过SLO定向投放资金,那么肯定会加剧市场流动性的短缺。因此,笔者以为,本次央行逆回购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其释放信号意图的成分较大,这凸显出了央行的慎重。
从时间节点看,年底从来都是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口。近期一直坚持存款利率不上浮的某大行,最终还是屈服于市场压力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同时,圣诞、元旦和春节历来都是资金供给高峰期,必将导致资金需求量大,价格攀升。更为关键的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在线下从大行拆借的资金将陆续到期,但这些短期拆借资金都通过信托受益权返售产品被用到了期限长的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项目上,根本无法收回。所以,区域性、地方性股份制银行资金压力格外大。
其实,从整个市场流动性看,10月我国外汇占款猛增4400亿元,11月猛增4000亿元,仅两个月就增加8400亿元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确实没有放水的理由。非但如此,按理,央行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这8400亿元被动发行的基础货币关进笼子里才对。
那么,这些资金到底去哪里了?央行必须先弄清楚银行间持续“钱荒”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找出原因再放水救助不迟。否则,这种救助就是无底洞,就没完没了,同时,也会宠坏了一些商业银行,对本分经营的金融机构非常不公。对实体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更不公平。笔者认为,“钱荒”的根源无非三条:一是银行过度使用资金,特别是短借长贷,严重违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期限对称原则,超负荷、粗放野蛮运用信贷资金;二是吸收稳定性资金来源渠道减少,能力下降,三是资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倒腾,不排除高息拆放给民间金融机构发放高利贷。比如,一些股份制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短借长用,将资金通过同业业务和信托平台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酿造高地价、高房价坑害民众。而由此造成的内部资金紧缺甚至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却仰仗央行放水救援。
有鉴于此,央行再不能当商业银行一哭穷就掏腰包的慈祥央妈。这次就不妨做一回恶婆婆,坚持不放水货币,让股份制银行真正尝尝不能归还拆借资金,出现违约的苦头和代价。
防止“钱荒”,绝非央行一家的事情,如果央行在这边注水,而另一边却在放水,那怎能根治“钱荒”?因此,银监会必须堵住机构过度高风险使用资金的漏洞,必须彻查一些银行疯狂买入信托受益权返售产品的问题,坚决遏制住商业银行内部线下乱拆借、信贷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倒腾,短借长用的严重期限错配现象。否则,“钱荒”将会时不时地发作。
据中国社科院前天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企业部门杠杆率已达113%,在所有统计国家中高居榜首。如将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债务加总,则全社会债务规模已达111.6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15%。这意味着全社会的杠杆率已很高,去杠杆在所难免。而推动中国经济去杠杆,不仅要在地方政府、工业生产及银行业等方面推进改革,更需从整体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