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金融
  • 4:焦点
  • 5:新闻·市场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券商“铆牢”高净值客户
  • 巨额融券做空国金证券大战落幕
  • 资金重回创业板
  • 部分私募无缘新股网下申购
  • A股已无走熊的道理
  • 热钱积极做多创业板
  •  
    2013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市场
    券商“铆牢”高净值客户
    巨额融券做空国金证券大战落幕
    资金重回创业板
    部分私募无缘新股网下申购
    A股已无走熊的道理
    热钱积极做多创业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部分私募无缘新股网下申购
    2013-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梁伟

      受困合约限制

      部分私募无缘新股网下申购

      业内人士透露,日前监管部门明确强调了三类产品不能参与新股网下申购,分别是一级债基、集合信托计划和明确以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为投资目标的投资产品。

      ⊙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梁伟

      

      “打新”曾是私募热衷的盈利模式之一,2009年因为在“打新”上玩得过火,私募还被中登公司暂停开户。但此次新股发行重启后,由于合约限制等因素,部分私募可能无缘新股网下申购。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尽管对首批过会企业预期较高,但由于平安信托等信托公司已经明确了信托产品不能参与网下配售,只能憾失网下申购机会。

      证券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30多家私募已经成了推荐类机构投资者,可以参加网下询价。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私募公司用自有资金参与网下配售没有问题,但如果用信托产品参与网下配售还需要看信托合约,比如平安信托就不允许信托产品参与网下配售。

      “尽管有多家投行来邀请我们参与网下配售,但由于合约的限制,我们只能遗憾地失之交臂了。其实,已经过会的企业中有许多我们心仪的股票,但估计股价会在上市后一步到位,留给二级市场建仓的机会很少。”上述私募人士坦陈。

      由于网上申购中签几率极低,网下申购仍存在障碍,私募对于打新兴趣寥寥。深圳某私募投资总监表示,要从投行处取得新股配售要靠人脉等资源,私募在公募等大型机构面前明显处于弱势,而且在新股发行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网下配售优先公募和社保倾斜,私募在“打新”方面没有优势,不会将精力和资金用于“打新”。

      与2009年新股重启发行后,私募扎堆发行“打新”产品的热闹场景相比,目前私募在“打新”产品筹备方面显得极为冷清。目前尚没有看到以明确“打新”为投资方向的私募产品,即使有一些私募“打新”产品,也是借道专户等模式,鲜有采用证券信托账户的形式。而2009年6月,也是新股发行重启当月,共有15家信托公司发行了49款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明确投资于“打新”的信托产品达16款。

      私募“打新”产品退潮也与监管部门的引导有关。在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针对一些网下投资者不注重研究公司基本面,单纯以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目的参与网下新股申购的现象,相关证券投资账户不得作为股票配售对象。”

      部分投行人士还透露,在12月20日的保代培训中,监管部门明确强调了三类产品不能参与新股网下申购,分别是一级债基、集合信托计划和明确以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为投资目标的投资产品。“监管层还指出,认定标准是实质重于形式,需由主承销商自主判断,具体如何操作和界定还需要公司进一步讨论研究。”一家大型投行人士表示,此举主要是为了杜绝一些网下投资者不注重研究公司基本面,单纯以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目的参与网下新股申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