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公募行业的“老黄牛”
⊙本报记者 唐真龙
2013年的资本市场可谓跌宕起伏,在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年末,华商基金再一次为投资者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业绩,对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而言,这样的成绩颇值得关注。
根据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13年基金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综合排行榜中,华商基金在70家可比基金公司中拔得头筹,评价期间公司管理的7只股票型基金平均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到41.31%。而在有完整数据的各类11只基金中,有5只分别进入了各类型基金排名前十的行列。
这一成绩无疑让华商基金成为今年公募基金行业中最抢眼的一颗明星。骄人的成绩,对于在资本市场耕耘多年的华商基金而言,并不鲜见。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当这份夺目的成绩单摆放在华商基金董事长李晓安面前的时候,他表现得十分淡然。
他说,“基金公司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管理投资者的资产,对委托人负责,不投机取巧,更不哗众取宠,不浮躁,也不激进,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当你把这一切都做好之后,很多东西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年过不惑,李晓安的这番话更渗透了几分岁月的味道。没错,他是基金行业的老兵,看惯了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在众多公司为排名争夺战所困扰,日趋浮躁的时代,他懂得什么才是最应该坚持的。正是这样的执着和质朴,他才能带领华商基金披荆斩棘,一路长大。
质朴和谐奠定立业之基
“质朴”,是李晓安的个人气场。身为公司董事长的他,始终带着一种平易近人的谦和,而这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磁场,使得周围人能够放开心态,放下包袱,与他自由地交流。管理华商基金之初,他就提出了“诚为本,智慧创造财富”的企业价值理念,一个“诚”字,奠定了华商基金多年来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深深地影响着华商基金的每一位员工,使得公司内部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公司上下和气顺畅。
这样和谐的关系在投研团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晓安说,“我们公司有几头老黄牛,他们质朴、勤奋、负责任地工作,塑造了今天的业绩。”李晓安所说的“老黄牛”包括总经理王锋、研究总监田明圣、基金经理梁永强、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刘宏等。他笑言,“我们的这些人,都是一门心思扑在投研上,你看公司员工的穿着打扮,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金融业精英,甚至你会觉得有些‘土气’。”
土气的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随和。李晓安告诉记者,华商基金的投研部门、包括基金经理、研究员之间,以及投研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在沟通上没有任何障碍。投研团队都在一个大的办公室工作,咳嗽一声大家都听得到,彼此没有秘密。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李晓安说,“一家好的公司,需要更稳定的团队,它能有效地降低彼此之间的沟通成本,而除了有竞争力的报酬之外,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及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优秀的人才安下心来,得到他应有的回报,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且愉快地工作。”这是优秀管理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也让华商基金在人员流动日趋频繁的基金行业中,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而这也成为其业绩稳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后盾。
华商基金目前有基金经理12名,管理着公募基金16只。其中,绩优基金华商动态阿尔法、华商主题精选基金经理梁永强2004年7月便进入华商基金筹备组,近10年的时间一直供职于华商基金。在他管理的基金产品中,华商动态阿尔法在四年的时间里两次进入同类业绩前五名。在他任职期间,曾经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更是取得过2010年同类业绩第一的成绩。
研究总监田明圣自2007年加盟华商基金以来,近7年的时间里,分别管理了华商领先企业、华商策略成长、华商价值共享等基金。wind数据显示,其管理华商领先企业基金的近4年的时间里,任职回报率达到37.65%。而他管理的华商价值共享,2013年3月份才刚刚成立,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这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已达到35.84%,远远超出市场上很多老基金的收益水平。
而目前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华商盛世成长、华商价值精选基金经理刘宏则是华商基金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于2008年加入华商基金,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通过层层考验,成为基金经理,通过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华商价值精选在2013年收益率分别达到29.06%、33.83%。
勤奋专注打造执业之本
“老黄牛”最大的特点是勤奋和专注,在带领华商基金的八年时间里,李晓安表现得并不激进。他说,“基金这个行业很新,发展得也很快,很多时候,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会困惑。步步跟风,急于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你可能会疲惫而无所得。”
所以,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他制定的目标,首先是把熟悉的领域做好,“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和价值,为投资者赢得理想的回报”。他的这一务实的理念在华商基金投研团队的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以来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潜心耕耘,也为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并在投资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功问鼎冠军宝座之外,华商基金的长期业绩更为卓越。晨星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在近五年偏股基金的业绩排名中,仅有4只基金在年终名中两次进入同类前五,其中华商基金旗下的华商盛世成长、华商动态阿尔法就占据两席。而从业绩表现上看,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五年时间里,在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业绩排名中,华商基金旗下的华商盛世成长、华商领先企业跻身于前十名,五年间基金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48.97%和138.10%。
多年来的稳定业绩,为华商基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在光环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一种敬畏。李晓安说,“对于投资人,我们始终心怀谦卑和敬畏,我们就像是投资者资产的守护人,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这种“如履薄冰”,既来自于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也来自于对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变化的深刻理解。李晓安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投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加勤奋。”
勤奋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落实在行动上。对于投研工作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调研,更深刻地了解投资对象。在这一点上,研究总监田明圣就是一个表率。一些重点公司他每年都会保持频繁的调研,披星戴月更是家常便饭。如田明圣关注的一家电子设备和仪器公司在交通相对不便利的鞍山,每次他都要先坐飞机再坐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这家公司,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会保持每年对同一家公司最少5、6次的调研。
在调研中,华商基金的研究团队并不会紧盯公司的财务报表,他们还会与公司高管进行交流、探讨。了解企业短期目标规划,未来三五年的目标规划与实施步骤,目标与实际情况是否匹配,是否达到阶段性的目标等。因为公司的短期业绩有时候会对判断形成干扰,关注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更容易对公司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刘宏在调研中也下了比常人更深的功夫。他认为,首先要选择一个符合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行业,通过考察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梳理上下游产业的关系,筛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然后要对企业实地调研,除了要仔细考察企业的财务报表外,生产型企业一定要深入到车间,销售型企业一定要考察卖场,科研型企业一定要与研发人员交流。在对企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企业的原料供应商或者客户了解企业的其他情况。最后还要想方设法的接触到企业的管理者,因为管理者表现出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这是为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他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决定。”
战略务实不惧行业挑战
一个开明的股东可以使一家基金公司事半功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很多基金公司都存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意见不一致,大股东频繁干扰管理层经营,基金公司内部矛盾重重,很多基金公司都沦为人事倾轧的牺牲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华商基金是幸运的,股东方给予管理层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得管理层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管理,这给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股东方,我们与管理层的心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公司做好,小了也好,大了更好。”李晓安表示。与大部分股东一味谋求基金资产规模不同,华商基金的股东从来都不注重规模增长,而更加注重基金的投资业绩。“我们只做有把握的事,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我们从来不追求,这么多年来从来都没有给管理层定过指标,我觉得目前这个状态是最好的。如果过于追求规模,而投资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越大社会的责难就越多,公司的负面情绪就越大,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2013年底,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符合一定条件的专业人士可以持有基金管理公司5%以上的股权,可以担任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基金公司个人持股正式破冰。作为股东方代表,李晓安对于这项政策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基金行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人力资源最珍贵,应该有更多样的股东结构。”李晓安说,“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层的长期努力,因此给予管理层适当的股权激励,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些工作做好了,最大的利益仍然在股东。因为管理层有了归属感、人员流动更少、更敬业,公司才会有更加长期持续稳定的业绩”。
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包括券商、保险、私募等在内的各类机构都可以发行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行业在各个业务的各个环节都将面临行业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对于挑战,李晓安的心态是开放的。
他说,公募基金行业要做得好,必须有更多的机构、更强的人才进入,把规模做大,把行业的声音做大,让这个行业能够影响到资源配置,整个行业才有希望,公司的发展才有希望。而作为行业中一个有着出色研发和投资管理能力的老兵,李晓安脚下的路还很长,而他也相信华商基金一定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并将做得更好。
李晓安简历
现任华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龙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历任天水市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天水市财政局局长。2003年进入基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