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A股市场上周正式进入“打新”时代,其中两个事件迅速成为各媒体头条。其一是相关行业协会的最新规定,债券基金不得参与网下新股申购。其二就是,在基金的捧场下,新股奥赛康发行价超过70元,创下近年高峰,随即被有关方面要求“暂缓发行”。
两件新闻的发生一前一后,但都源出一个动力——公募基金对于新股发行的热情实在高涨。
因为大家追捧的热情高涨过了头,所以捧场的新股股价太高被叫停;也或许是因为历史上热情高涨过了头,所以,最终债券基金整个群体被相关方面排除在了新股申购之外。
之前,市场对于债券基金被排除在新股网下询价对象之外,颇有争议。但从目前看,相关方面的担心确有必要。即便没有债基和其他专户、理财账户参与,一部分股基都把新股发行价给捧上了天,若全面放开包括公募债基、专户、银行理财等账户,不知道新股股价要往何处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给出高报价的基金账户都是看好公司基本面的吗?很难确定。但却有基金经理私下表示,开始几个新股的投资应有资金追捧,所以可以放心参与。以投机思维参与新股网下询价,进而获取投机收益,部分高报价的公募基金的思维或许也是出于此吧。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负责任也未必一定挣钱。
从投资风险看,所有网下申购的公司账户最终将面临市场的考验,脱离基本面的发行价格报价,其实质上是希望二级市场买单,但这种情况能否成行值得探讨。新股上市首日监管机构有多重控制措施,且有大量临时处置措施,机构账户的大数额获配能否顺利套利是有风险的。
从做负责任的投资者的角度,本轮的新股申购给予公募基金比较明显的倾斜政策,即公募和社保账户应至少占网下申购4成获配份额,显然是考虑到公募和社保账户报价相对理性的一面。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公司基金账户的报价显然没有守住这个稳健的底线,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对公司和行业长远利益是很不利的。
当然,从政策角度看,由于目前网下配售给予主承销商的主动选择空间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主承销商在发行定价上的话语权。单方面要求公募基金理性报价也缺乏操作性。从政策机制和市场定位上,更多的限制融资方的主观操作空间,进而提升市场投资属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