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透视新股发行
  •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 新股发行应卖者有责
  • 机构打新应考虑投资者
  • 交通银行2014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
    博士后研究人员
  • 老股转让规则有待厘清
  •  
    2014年1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透视新股发行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新股发行应卖者有责
    机构打新应考虑投资者
    交通银行2014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
    博士后研究人员
    老股转让规则有待厘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2014-0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按照新股改革意见,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而从目前完成网下询价的新股看,申购报价剔除比例都在20%以上

      ⊙记者 曾雯璐 ○编辑 李剑锋

      

      近期打新无疑是市场热点。截至目前,已有10多只新股完成了网下询价。从询价情况看,公募基金、券商自营等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偏离公司合理估值的高报价现象仍有存在。

      有参与新股询价的券商研究员向上证报记者表示,“整体上看机构报价还是偏高,至少市盈率没有比2012年时低。主要是经历了一轮漫长的IPO暂停,还有拟上市公司财务核查,大家普遍认为首批开闸的新股不会有太大问题,打新是目前重要的投资机会。”

      从各只新股的剔除比例也可以看出,机构的打新热情不减当年。按照证监会此前发布的新股改革意见,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而从目前完成网下询价的新股看,申购报价剔除比例都在20%以上。

      比如良信电器,网下初步询价申购的投资者435 家,剔除的申购量占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比例达到80.46%。良信电器最终发行价19.1元,发行市盈率为24.64倍,其所属行业最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6.79 倍,估值在合理范围,但有券商自营账户和保险机构报价接近40元。

      又比如思美传媒,网下初步询价申购的投资者有539家,最后剔除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66.61%。思美传媒最终发行价25.18元,某信托自营账户甚至报出了60元的询价高价。

      沪上某资深保代向记者分析称,“我们看到首批大部分新股定价还是比较合理,主要是因监管层有意抑制新股定价虚高,使得不少企业主动压低发行价。另外,投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网下配售机构可以进行充分沟通,要平衡配售机构和上市公司利益,而不再是从前那样倾向上市公司。不是说定价越高越好,还要考虑上市之后股价是否有上涨空间,网下配售的机构是否能够获益。”

      而贴近10%剔除比例的新股定价则会表现较高,比如炬华科技。据公司发行公告,炬华科技剔除报价部分占比为18.09%,符合相关规定,最终定价55.11元。尽管如此,还是有多家券商自营账户、资管产品或者公募基金给出了60元以上的高价。

      不过,也有部分机构回归理性放弃了高报价。比如楚天科技,最终定价40元。楚天科技剔除报价部分占比仅为11.16%,紧贴着10%的红线。

      “新股众多,要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合理估值防范破发。”沪上某基金公司投资人士告诉记者。该基金公司多只产品的报价也均落在有效报价区间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