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新闻·市场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寄望民营银行大胆探索特色经营新路
  • 年终基层财政预算怪相:“求人”花钱
  • 强化信披: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关键指标
  • 公务员的
    一项期权
  • 漠视风险盲目打新将吞苦果
  •  
    2014年1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寄望民营银行大胆探索特色经营新路
    年终基层财政预算怪相:“求人”花钱
    强化信披: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关键指标
    公务员的
    一项期权
    漠视风险盲目打新将吞苦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漠视风险盲目打新将吞苦果
    2014-0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肖玉航

      

      沪深股市重启IPO,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参与“打新”的热情都无比高涨,而面对发行PE不断走高、估值风险高挂的新股,漠视风险的盲目打新恐将在市场上付出高昂的代价。

      虽然经过了新一轮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规定越来越严,但从已经确定发行价及公开询价过程的14家公司来看,机构高报价与公募基金逢新必打、保险资金政策放松进入、风险淡化等仍然是沪深股市鲜明的特色。统计显示:14只新股各自的询价对象中,报价最高的10个机构给出的申报价,平均比最终发行价格高出46.78%。作为理性的投资机构,公募基金为何如此高报价?说起来,这依然是“新股不败”的效应及相关利益询价等因素在作怪。观察发现,由于询价机构与主承销商的推波助澜,在目前确定新股发行价的14家拟上市公司中,从事工业阀门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纽威股份,发行市盈率高达46倍,而在其计划挂牌的上交所,目前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

      笔者认为,A股市场的打新热有其历史的成因,这包括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还有参与机构的推波助澜等等。但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未来A股市场的打新热潮必将面临巨大风险,特别是高价发行且泡沫明显的新股。

      不错,沪深股市以往确有很长时段始终在演绎新股不败的神话,但也有过新股上市的破发潮,比如2011年就出现了新股大面积退潮的情况,大部分打新资金阶段性亏损加大。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两市共有282只新股上市,有高达77只上市首日即破发,占比高达27.3%,其中首日跌幅最高的达到了23.16%(庞大集团),282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相应缩减至21.08%。2012年,两市共有155只新股上市,有高达41只上市首日破发,占比达26.4%。破发幅度最大的是加加食品,首日跌幅高达26.33%。

      与以往相比,此次新股发行的最大不同点是老股转让,而看已确定发行价的那些公司,老股转让金额高者数十亿,低者也有数亿,如此之大的存量发行,已大大压缩了这些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空间,先期兑现所带来的吸金效应正扩散。再从资金面看,目前仍有700多家公司的股票待发,加之新三板市场约2000家左右的另类股票供给,短时间内A股市场的股票扩容压力是非常大的。你想,大家都想从新股上大赚一笔,压力深重的新股还怎么能活跃起来?

      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地重复。从制度深处说,A股市场经久不息的打新潮,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及投机性较大的重要体现,而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来看,终将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向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目标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对高估值、高风险股票形成较大的压力。而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打新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也很不同。就以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国香港股市为例, 2013年有81只新股在香港股市主板挂牌,而看市场表现,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不在少数,仅有少数股票显示出持续的溢价效应。A股中低市盈率的光大银行(以7倍左右PE发行H股)于去年12月20日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后,股价破发,2014年1月7日股价为3.77港元,较招股价3.98元跌去0.21港元。其他如和谐汽车、荣阳实业、重庆银行等均表现不佳。值得说明的是,从事移动电讯产品的铝壳生产及销售的荣阳实业,虽然拥有“苹果概念”,但公司上市后股价却一落千丈,2014年1月7日收报1.35港元,较招股价4.13港元跌幅已达惊人的66%,成为2013年新股第一熊股。这些例子说明,在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新股整体不败几无可能。而随着市场化与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沪深股市终将合理回归。

      看这次首批14家IPO公司的定价,平均PE已形成风险溢价,考虑到2014年整个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似难有大的宽松,可以预期,这些新股未来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股价的上升空间有限。满怀希望想从打新中大赚上一笔的打新者应千万保持头脑清醒。

      (作者系资深市场研究人士,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