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统收藏体制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中国当代数字艺术展”——一个指涉全新的艺术品分类概念的展览上周末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据其执行策展人王端廷介绍,这是2012年4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设立的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支持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吴为山是展览的策展人。他强调,这是“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性展览,由专门的国家机构主办”。
参展作品精彩纷呈
王端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艺术可细分很多门类,包括数字绘画、数字摄影、数字雕塑等。这次展览主要选择了二维与三维动画,因为这部分艺术家的技术水平最成熟、艺术性与人文内涵比较深刻。结果共有9位艺术家的作品经中心专家委员会全体22位专家评审后入选,分别是三维动画的缪晓春、张小涛,二维动画的卜桦、刘茜懿,手绘和水墨动画的邱黯雄、吴俊勇,抽象动画的崔岫闻和互动媒体的冯梦波、金江波等。
进入展厅,第一个入眼帘的就是缪晓春的三维动画装置《无中生有》。王端廷认为,缪晓春可以说我国数字艺术三维动画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影像装置艺术实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立体主义艺术家的未尽之梦。他还对许多参展艺术家一一作了点评:
邱黯雄是我们国家水墨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中国传统水墨向现代数字艺术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他的参展作品《山河梦影》,用水墨动画的形式重现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形象的浓缩的中国百年史。
崔岫闻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影像艺术家,这次展出的她的作品叫做《我和你》,是一个抽象数字艺术系列,通过画面的一些线条、圆点的非常缓慢的变化和运动,既有抽象形式方面的意义,又融合了中国禅宗对禅定的境界的追求,是我们国家新近涌现出来的在抽象数字艺术方面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金江波是我国数字艺术里头在互动影像方面的一个成功的探索者,他的作品都是在影像——比如说电脑、摄像头——与观众之间进行一种互动,他的参展作品叫《意识的殿堂》,实际上是对人的注意力的一种检测,一种对人的注意力的变化的数字化的一种研究。
数字艺术作品如何收藏
王端廷告诉记者,早在他2002年到罗马第一大学“第二次出国学习”期间,就开始接触数字艺术。当时他们已经开设了数字艺术课程,还邀请处在创作前沿的艺术家来上课。相比之下,国内各美术院校近年来也纷纷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如动漫等,许多新专业学的就是数字艺术。但中国只有“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还没有数字艺术这个概念,学术研究还非常薄弱。为此他花了一年时间准备这个展览。展览展示了中国最顶尖、最突出的艺术家代表人物,基本代表了中国的水平。他们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这种关注甚至超过了国内学术界的同行。
王端廷指出,数字艺术起源于1985年,迄今只有29年的历史。在梳理数字艺术的含义时他列举了其14个特征,包括其虚拟性,其全觉性而非仅限于视觉艺术,其互动性,其对技术、软件与设备的高度依赖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数字艺术不存在原作与复制品的差别,不像传统实体艺术品可供私人和博物馆收藏,它对既有的艺术品收藏制度带来了挑战。
对此,中国影像艺术拍卖专家、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影像主管李欣表示,这确实是一种新的艺术品类,其收藏与传统的收藏是两回事。不过她认为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比如其中的数字绘画、数字摄影与数字雕塑,艺术家用来参加展览的往往是以数字作品为母本,通过打印输出的实物。而这个实物可以沿用艺术收藏的传统模式由收藏家进行收藏。当然作品要满足以下几个元素:一,版权明确,有艺术家签名授权;二,版数有限定;三,材质上符合收藏的要求;四,有特定的收藏题材。当然,这次参展作品以动画为主,都是现场播放的作品,那就要刻录光盘。李欣认为这个光盘也可以收藏,但如何做到既能收藏,将来也可以转让甚至拍卖,还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