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为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要求纷纷加强战略布局和“排兵布阵”,加快传统银行业务与互联网金融联姻的步伐,正向全球展示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实力及其转型升级的正能量。这不能仅视为银行业不甘在互联网时代被边缘化进而变成21世纪的“恐龙”所采取的反击措施,因为借助于银行业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银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旋即进入了新阶段。如能严格管控住风险,未来5年,我国或将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行业做得最大、最好的国家。
□王 勇
进入2014年,我国银行业为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要求纷纷加强了战略布局和“排兵布阵”,并重拳出击。笔者认为,这不能仅仅视为银行业不甘在互联网时代被边缘化进而变成21世纪的“恐龙”所采取的反击措施,因为借助于银行业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银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旋即进入了新阶段。
眼下,纵观全球,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并呈现出一些将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全球移动支付正在替代传统支付业务。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2012年为146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000多亿美元;二是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其发展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三是众筹融资在一些方面正替代传统证券业务。众筹融资是最近两年国外最热的创业方向之一。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
蓝图已渐渐清晰,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互融合,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简化操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再来看国内,目前我国的线上支付业务已做到了全球第一,网贷平台发展也已超过了美国。尤其在2013年,随着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收益宝等各种“宝”的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成为2013年最热门的新事物。互联网企业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涉入金融业务:第一种是第三方支付,这是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作为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在线销售或支付基金理财产品,比如人气旺盛的东方财富网;第三种是互联网信贷,像“人人贷”、“拍拍贷”等这样的P2P网络贷款平台业务非常兴旺。进入2014年,马云麾下的余额宝以骄人的2500亿规模一马当先,而马化腾的微信理财通也随之横空出世。1月15日,微信“理财通”正式上线,其基金提供商为大牌公司华夏基金,这被视为“余额宝”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张近东的苏宁易付宝也推出了余额理财产品苏宁“零钱宝”。可以说,2014年1月,互联网金融之战已成短兵相接之势。各种“货币基金宝”、“P2P网贷”跃马扬鞭,拼高收益、拼低门槛、拼零手续费已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逐鹿网络的看家手段。
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出击,对长期以“金融老大”自居的各银行业特别是其零售业务构成了巨大而强烈的挑战。吃惯了“垄断利润”的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自然也不甘被动挨打,谁也不愿在又一轮金融创新中被“拍在沙滩上”,于是,各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互联网金融,欲与电商或互联网企业一争高下。1月12日,我国银行业的“武林至尊”工商银行低调正式上线了“融e购”电商平台。这个平台,定位于“名商、名品、名店”,汇集了数码家电、汽车、金融产品、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珠宝礼品、交通旅游等十几大行业,追踪到银行客户商务行为的方方面面,有机整合客户与商户,有机链接支付与融资,有机统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打造成客户喜爱的消费采购平台、商户倚重的销售推广平台以及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总之一句话,“融e购”既把握住了电子商务发展特性,又突出银行业支付灵活、融资便捷的金融服务优势。1月16日,平安集团在上海举行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发布会,30万员工将依托其互联网金融的五大门户,推广“壹钱包”系列支付工具,并由此逐步推出“1333”战略,建设小微综合金融服务门店,最终实现管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三大功能。也就在同一天,中国银行宣布正积极推动网络银行建设,技术上坚持“开放平台+智能终端+大数据”,以中银易商为平台,借助业务平台,跨界融合,从易金融,泛金融、非金融、自金融等纬度全力打造以移动化服务型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截至目前,建行、交行、招商、民生、兴业、浦发等银行也都陆续开设了各自的电子商城,加快传统银行业务与互联网金融联姻的步伐。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这些反击措施的确给力,并正向全球展示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实力及其转型升级的正能量。这些反击的动能,源于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速度的加快,以及拟将推出的存款保险、银行破产等退出制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电商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以及“鼠逗象”的“刺激效应”。
不过,据笔者的观察追踪,在互联网金融的巨浪下,也不排除个别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项目的推出,并非出于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考量,而是迎合反击的一种仓促应战,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其可怕的。因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和转型力度将不断加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金融毕竟是“互联网+金融”,这两项原本都是高风险行业,如果融为一体,金融风险就更加突出。如果主动应战的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或加大互联网技术的投入,或加大相关人才储备,就有把握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挺立潮头而不被击垮。而那些仓促迎战的商业银行,倘若以为你准备不足而管控不了风险,一旦失控,个别风险引发系统风险,乃至引发金融、经济危机,后果便不堪设想。
因此,管控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管理层都是永恒的主题,进军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要慎重考虑并有效把握好这一点。如能做到这些,笔者坚信,未来5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我国或将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行业做得最大、最好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