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的突破口和试验区,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逻辑与路径,启动了全面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不仅是自贸区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至少有三大作用:一是引领和倒逼,通过需求倒逼来促进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引领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二是突破与联动。自贸区金融改革是点上突破和多层次联动,多项改革同步并联进行。三是创新要求与风险管理要求的同步提升。
⊙严旭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更需要路径突破
这次自贸区建设的突出亮点就是制度创新,包括投资管理制度创新、贸易管理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和综合监管制度创新。在众多制度创新中,金融层面的改革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和试验的重中之重和重要突破口,对自贸试验区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根据中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所谓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讲,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按照一般的逻辑与路径,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原则上应先开放资本项下可兑换业务,这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也是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的要求;而要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前提是汇率市场化,需要实现资金跨境自由流动,逐步弱化并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而要做到汇率市场化,前提是要利率市场化,几个环节一环扣着一环。
但是,实现资本项下的开放,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要解决市场需求和金融安全的矛盾问题。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或自贸区改革要求看,资本项下可兑换,首先是市场有这个需求,必须加快推进,但监管部门要考虑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要谨慎为之,这是个矛盾。一个是要解决放松外汇的管制,这意味着要求汇率的逐步市场化。而推进汇率市场化,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问题怎么解决。现在我们对汇率的管制,是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现实情况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人民币对外升值,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人民币对内贬值,是因为我们外汇储备太多,我们大量出口商品,得到巨额外汇,需要发行大量人民币,而这些人民币对应的商品已出口在外。一个是要解决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还没解决的情况下,先开放汇率市场化,存在巨大的套利风险。在国内利率高的时候,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相反情况时,国内大量资本会出去,这种游资的大进大出会威胁到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从我国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总体上是慎重而有效的,目前已经到了何时放开存款利率的关键阶段。传统的逻辑思考和路径选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先利率市场化,再汇率市场化,再资本项下可兑换,最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上述四个改革重点,环环相扣,互为前提。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得具体选择极其敏感,极具挑战。
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的突破口和试验区,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逻辑与路径,启动了全面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特别是最近的“30条意见”,在资本项下可兑换、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等方面,都有突破启动。我理解,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不仅是自贸区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至少有三大作用:
一是引领与倒逼。按照前面的路径分析,如果按先利率市场化,再汇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可兑换来做,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中央要求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是2020年,掐指算来只有6年的时间,怎么办?没有倒逼,就没有突破。现在很多金融管理制度,总体上管制太多、太细、太严,不利于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不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也会耽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进进程。所以,要通过需求倒逼来促进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引领金融创新先行先试。
二是突破与联动。传统逻辑思维要求金融改革是串联的,自贸区金融改革则是点上突破和多层次联动,多项改革同步并联进行。资本项下可兑换、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都有点上的突破和面上的联动。如,在资金跨境流动双向管制上放松限制;如,过去QFII、QDII的额度控制,以后将在自贸区逐步放开;如,园区内企业可以直接到境外融资,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对外举债。
三是创新要求与风险管理要求的同步提升。金融的本质是管理风险;一是对金融创新主体提出了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二是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在放松管制的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动态监管能力要求,特别强调在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止系统性风险与区域性风险。
把握好自贸区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机遇
资本项下可兑换、利率市场化、跨境人民币交易和外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金融改革,给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业改革先行先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很多机遇,应该很好把握。
比如,分账管理的账户体系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通了渠道,加快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区内的居民和非居民机构及个人,可以在区内和区外的银行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以及自由贸易账户和境外账户之间,资金可以自由划转。同一非金融主体的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之间也是相通的。这个分账管理体系将形成开展离岸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结合双向互通、有限渗透,和跨境贷款、跨境投资业务的开放试点,为园区内的贸易自由、投资自由提供了资金跨境流动管理的工具,不仅促进了投资、贸易便利化,还为国内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区外企业利用自贸区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局部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全面可自由兑换的进程。
比如,利率市场化将促进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的建立。“30条意见”明确提出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的先行先试,在条件成熟时,还将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这将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近期,央行已经开始推出同业存单市场,有利于促进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形成。结合SHIBOR利率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
比如,促进风险监测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市场监管和政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贸区账户的建立体现了监管的两个转变:一是监管方式从事前、直接监管向事中、事后、间接监管的转变。监管部门将采取分类监管的原则,更注重对短期流动性监管。这需要更加健全的金融法制运行环境,也需要采取更加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指标与措施。二是监管主体从单一的中央部门向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转变。自贸区内,政府承担了搭建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任务,为分类监管提供信息支持,这不仅对上海自贸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也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考虑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性、复杂性、敏感性和挑战性,我们也注意到,“30条意见”特别明确了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动一项”,是非常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是负责任的。
从学术的角度,由于资金的流动性、逐利性的内生性规律,一旦在某一区域进行试点或试验,不管是汇率市场化的试点,还是利率市场化的试点,都有可能形成资金价格的双轨制,从而出现“点”上与“面”上的“利差”,继而形成“套利空间”及其由此引发的潜在风险。因此,金融30条也设置了一些技术性的“屏障”,如“依规定……”、“条件成熟时……”。这样的技术性屏障,意味着有些直接就可以做,有些需要进一步出台细则后做,有些需要出台细则后与相关部门配合着一起做。一部分专业人士觉得“30条意见”还是有些不太过瘾,并担心可能会影响“试验”的效率和效果。当然,在试验形成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复制时,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和必要的准备。事实上,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金融改革尤为其甚,不仅考验我们的智慧,更是考验我们敢闯、敢创、敢试、敢拼的韧劲,考验我们各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通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对上海自贸区建设充满信心,对金融监管部门充满信心,对金融改革的成功充满期待。
(作者系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