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宁
“感觉自己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年轻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产品和服务出来,有限的精力已经难以分配深入研究,现在也更多去跟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去聊、去学习”。
作为去年排名前十的股基中年龄最小的基金经理之一,成胜的这番“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
的确,这是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以至于一个80后的基金经理,都在感叹很多新生事物“盯不住”;另一方面,这也折射出新的市场环境下,基金经理投研行为模式的演变。
“以前我们多是跟上市公司董秘交流一下,然后写出一篇研究报告,从而做出判断,这就造成对一家公司从深度和广度上研究不够透彻。”成胜表示,成长股的调研,实际的体验很重要。
去年接受采访时,成胜告诉记者,自己购买了某企业价值1999元的超级电视,从而亲身感受企业所宣传的智能电视的产品乐趣有多少含金量。
这次采访时,成胜又说自己买了某企业的手环产品试戴。他告诉记者,1月在美国举行的CES大会让可穿戴设备大热,移动医疗作为其中重要领域广受关注,从中可能会有热点,所以买些相关产品体验下。
此种体验实践正是许多基金经理研究上市公司的调味剂,特别是生活中的消费品,对于研究理解相关上市公司确有助益。正如成胜所说,“投资在生活中能够得到验证就是正面的”。
另一方面,“不再年轻”的感慨,在记者看来,还有别有一层意思: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成胜也在追求投研理念的日臻成熟——如今,“年轻”已不再适用为自己所有的投资失误作解释。
正如其所说,自己的投资价值观相对稳定,但方法论则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在不断流变。如何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又契合市场的“打法”,保持业绩的长期稳定,是摆在他,同时也是摆在包括去年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在内所有年轻基金经理面前的最大挑战。
布兰妮·斯皮尔斯曾经唱过:I’m not a girl , yet not a woman。在行业人才微妙变动的当下,这句话可能也是对“成胜们”的成长状态的一种娱乐化注解——去年的结构性行情使得一批新面孔脱颖而出,年轻人能否在这个人力资本为上的资管行业站稳脚跟,实现投研人才的新老过渡,甚至带领公募基金再度崛起,成为市场的最大期待。
轻狂已过,成熟未满。成胜和他的投资哲学会如何进化成熟,市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