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私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不得已”的选择!
    基金扎堆创业板力度空前
  •  
    2014年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市场
    “不得已”的选择!
    基金扎堆创业板力度空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得已”的选择!
    基金扎堆创业板力度空前
    2014-0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去年还有基金经理在坚守周期股、蓝筹股,而到了今年,你会发现,大家都去‘玩’新兴产业了。”

      就连崇尚价值投资的QFII,也耐不住寂寞了。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QFII在去年上半年还配置了很多价值股,但下半年就转向了成长股,很多QFII的创业板持仓比例,甚至已经在10%以上。

      而另一个数据更是表明,公募基金对于创业板的“痴爱”程度。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创业板的重仓市值从2009年的3亿元已暴增至去年年底的近694亿元,刷新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13.4%,该比例同样创历史新高。

      在市场的疯狂背后,依旧有基金经理不断的提示风险,但却又不得不配置创业板。不过,市场往往都会走向极端,这意味着趋势一旦形成,则短期内难以改变,而透过历史来看未来,我们会发现,理性不会缺席,只会迟来。

      ⊙本报记者 吴晓婧

      基金扎堆力度空前

      一系列数据表明,机构资金持续疯狂地“涌向”了创业板。

      2013年,连续四个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向创业板个股。

      数据显示,从201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创业板股票的市值占比分别为4.96%、8.25%、12.81%、13.40%。

      “这种持续的变化方向主要一方面源于创业板市值本身的扩张,但是更重要的是2013年创业板的赚钱效应吸引着主动管理基金持续的资金流入。”海通证券称。

      此外,据海通证券对主动偏股基金重仓股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589只主动管理的股票方向基金(包括主动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混合型、生命周期混合型和传统封闭式基金),重仓股市值共5177.38亿元,其中重仓创业板个股的市值高达693.77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13.4%,该比例同样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中小板个股也获得了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持续青睐。基金重仓中小板股票的市值高达1082.52亿元、占比20.87%。

      而在2012年底,基金重仓创业板股票的市值占比还仅为3.87%,中小板的市值占比也仅有14.40%。海通证券对此分析称,“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在上述两个板块上明显高配,基金持股从主板到中小板再到创业板移动的趋势很明显。”。

      而2014年开局,这种“跷跷板”似乎有所加剧。

      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近期与同行交流发觉,2013年依然还有部分基金经理在坚守周期股,价值蓝筹股,而到了2014年,发觉大家都去玩成长股了。”

      而另一位坚守地产股的基金经理,就在12月还对记者表示看好地产龙头股,而到了1月份,则开始反思其操作路径,在地产股节节败退之际,他决定要顺势而为,开始“砍仓”地产股。

      QFII也玩创业板了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创业板赚钱效应的扩散,连崇尚价值投资的QFII也耐不住寂寞了。

      而去年多数QFII也因为对于银行、地产等蓝筹股的执着,业绩大幅滑落,“大败”于公募基金。

      国内很多投资者认为大盘蓝筹股最大的FANS就是崇尚价值投资的QFII,因此大盘股什么时候能够上涨取决于QFII 什么时候能够加仓。

      而一位券商人士在在拜访了近20家机构投资者后发现,QFII 加仓其实一直都在发生。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如台湾QFII 的投资理念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其中,只有大约30%的机构仍然非常坚定的看好大盘蓝筹股,并十分喜好估值低、分红率高的行业(如银行、铁路、电力等)。

      而其他大部分机构都表示,他们的投资理念在去年发生了明显转变,很多机构在去年上半年还配置了很多价值股,但是下半年就开始转向配置成长股,甚至很多QFII 的创业板持仓比例都已在10%以上,和国内公募其实没什么区别。

      一位QFII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在创业板上的配置不超过15%。在其看来,创业板公司分化较为明显,其中有一些确实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公司,但也存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公司。相比主板,在选股策略上也愿意给予创业板公司较高估值,前提是该股票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目前创业板的估值已经比较高,未来将密切注意并随时根据变化做出调整。

      这意味着,连QFII都去买小盘股了,还有风格转换吗?

      不过,从去年的行情来看,风格转化的呼声,就像“狼来了”一样。

      去年一波又一波的声音呼喊风格转换,但最终都是无疾而终,如今已经没人再提风格转换,在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眼中,周期股蓝筹股,最多仅存在交易性机会。而基金经理们,也言必称“结构性行情、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有券商人士自嘲,如果真是如此,策略研究员未来将集体失业。

      “不得已”的选择

      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坦言,即便大家都知道成长股的估值已经不便宜,很多“故事”也将被“证伪”,但长期来看,周期股依旧缺乏机会,资金将集中涌向成长股。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医药、消费、成长作为基本配置,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得已的选择。”一位具有相当市场影响力的基金经理日前表示。

      的确,经济依旧处于筑底的过程中。上周四,汇丰发布今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49.6,低于去年12月终值50.5。不仅创下6个月以来的最低值,也是自去年8月份以来首次跌至荣枯线50以下。

      在海富通基金看来,数据再次表明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在国内外需求降温因素影响下处于萎缩态势。而宏观经济长期下滑态势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盘整体上升的空间有限,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周期股将难现趋势性机会。

      不过,上周地产股却大幅反弹。业内人士认为,上周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央行对流动性的管理超出市场的预期。上周二和周四连续两天放逆回购,在停了很久之后再次启动逆回购,透露出央行维持节前市场流动性稳定的意图。

      “市场之前一直担心流动性会继续维持较紧的态势,再加上经济回落的趋势,周期股完全被市场抛弃,估值都在非常低的水平,所以在流动性缓解的情况下,地产为首的资金敏感性行业首先出现大幅的反弹。”天治核心成长基金秦海燕认为,资金的阶段性缓解会迎来周期股的阶段性反弹,但是我们对未来的流动性判断仍是谨慎的态度,所以我们仍然看好代表新兴产业的成长股的投资方向,但是以地产为首的周期股可以在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做波段投资,短期市场风险不大。

      此外,创业板的传媒、网络相关公司年初以来均出现较大的涨幅,继续显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市场对高速成长,轻资产,想象空间大的公司的追捧。

      业内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IPO的公司基本暂时告一段落,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而春节过后,资金压力会进一步缓解,成长股还将有一段好日子。不过,随着此后年报、一季报的来临,则会面临业绩压力。据其判断,今年最好的赚钱时光就是在1、2月份。

      在央行释放流动性、市场情绪好转的背景下,上周LED、智能家居、汽车、北斗导航、手游等概念继续受捧。

      其中,智能领域为今年以来一大新亮点。今年初美国CES大会火热气氛还未降温,月中国际互联网巨头谷歌又宣布以32亿美金收购iPod之父的创业公司Nest,进一步引爆了智能家居热潮,也将A股市场对智能家居概念的炒作推上新的台阶。

      由于谷歌在进军智能眼镜、智能汽车和机器人市场后再度出手,布局智能领域的战略已相当清晰,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也纷纷介入智能领域;一些传统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的契机,智能领域很有可能成为其突破的方向。这些都赋予了市场对于智能家居产业链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加上宏观经济景气度下滑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成长股的追逐将继续演绎,去年市场中类似逻辑的题材股正因受到市场认可而连续获得赚钱效应,因此如今市场对于此类概念的热情和重视程度也非同一般。

      海富通基金认为,作为投资者而言对于该领域发展动向应充分给予关注,同时客观衡量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及估值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