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饭局里的
    “股评家”
  • 正月餐桌上的
    财富杂谈
  •  
    2014年2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资本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资本圈生活
    饭局里的
    “股评家”
    正月餐桌上的
    财富杂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正月餐桌上的
    财富杂谈
    2014-0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觥筹交错、饭菜氤氲之间,节日里的一张张餐桌不仅维系着人们的感情,也传递着一个时代的体温。

      从房子、车子、票子,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物”、被微信彻底颠覆的“红包”,以及为中国赋予一抹别样风采的“大妈”……

      话题走上餐桌,意味着某些事物由小圈子向公众扩散,也暗示着由这些事物所引发的变化,正从公众辐射到一个个小圈子。

      变革,如果用一个词定义2013年,一定是“变革”。辞旧迎新正月里,盘点各家餐桌上关于“财富”的那些事儿,或许会为我们寻找2014年的新定义,埋下伏笔。

      ⊙记者 张苧月 ○编辑 王诚诚

      白领们争先恐后,炫耀着朋友圈里“抢红包”的战绩。

      中产们你追我赶,攀比着彼此投资于互联网云端的“宝”物。

      大妈们七嘴八舌,继续就黄金走势、房价指数“去哪儿”侃侃而谈。

      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这些字眼以我们始料未及的强大攻势,占领了正月里的餐桌。一道道“接地气”的财富大餐,至今余味缭绕。

      “人手一宝”的大算盘

      “我的余额宝每天大概有8块钱入账,现在上下班交通费基本都靠它埋单了。”

      节日期间的一次聚餐,S先生话音刚落,坐在旁边的大学同学W先生便忙不迭接过话茬:“你一共存了多少钱进去?我买了汇添富现金宝,万份收益(见注)是1.7元,上一秒赎回下一秒立马到账,流动性好。”

      “更方便的是,还可以用它来还信用卡卡账。”W先生的语气颇为自得,“怎么样,要不你也转战到我这个‘宝’来吧?”

      跨越“1314”,互联网理财领域的战火“烧”到了餐桌上——“今年你买了哪只‘宝’”,成为正月里的热点话题。

      而校友同事们言谈之间,也无不折射出互联网系和银行系的各类“宝”“宝”大战激战正酣。

      “我原本也打算买现金宝来着,可是当时恰好碰上苏宁零钱宝上线,图个‘刚出炉的最新鲜’,便下手了。”F小姐忍不住吐槽:这只“宝”啥都好,就是单日赎回额度受限较大。

      “不过我的微信已经绑定了银行卡”,参与过春节期间微信抢红包活动的F小姐,透露了一番新打算:“待过年后,我准备存点钱,试试微信理财通。”

      餐桌对面,一位刚刚使用微信理财通的L小姐立马提醒她:“微信理财通也有严格申赎资金限制。”

      谈及相关话题,L小姐如数家珍:“每家银行卡单日单笔的申赎额度有所不同。我记得,工商银行规定储户单笔单日只可购买1万元。”

      沐浴着“马上有钱”的祝福语,刚刚过去的贺岁乐宴也颇为应景地增添了一道道理财佳肴。

      正是从2013年开始,支付宝“会赚钱”的广告语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公司嫁接货币基金的“余额宝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头。

      面世仅不到一年时间,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规模已飙升至4000亿元。

      此外,百度推出在线理财产品“百发”,当天规模突破10亿元,其8%的年化收益率秒杀无数粉丝;网易“添金计划”直接加送1%或5%的补贴;转型后的零售业巨头苏宁云商,也凭借余额理财产品“零钱宝”加入战局,测试期七日年化收益率高达6.99%,令一众银行理财产品望尘莫及……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类似“余额宝”产品超过20种。不过“宝”物虽多,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面对众多现金管理工具,“宝”迷们也相应分成了不同帮派——有以淘宝一族为首的余额宝帮,有金融机构人士偏爱的现金宝帮,也有微信迷热捧的理财活期通帮(其挂钩产品为华夏财富宝)……

      归根结底,业内人士Z小姐在餐桌上一语中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最大亮点就在于“谁都能买”,对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一块钱就能起买。

      钱存银行还是存XX宝?Z小姐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比较一下投资收益和银行的活期利息就行了。

      “同样1万元,通过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过余额增值服务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80元至400元以上,收益比活期高出十倍。”

      难怪餐桌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也挡不住小伙伴们炫耀“宝”中金矿的强烈欲望。

      (注:万份收益是指把货币基金每天运作的收益平均摊到每一份额上,然后以1万份为标准进行衡量和比较的一个数据,是具体每天计入投资人账户中的实际收益。比如,购买20000元余额宝,当天的万份收益为1.1907元,那么当天的实际收益就是2*1.1907=2.3814元)

      “存款去哪儿”的喜与忧

      正月里一次同学聚会的餐桌上,听着其他人热议各自的“宝”物,一位银行职工喝下杯辣口的白酒,无奈叹气道:“‘宝’风来袭,可苦了我们银行。”

      当消费者通过手机指尖轻触实现了支付和理财的便捷,支付领域演绎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其背后金融资源的支配亦发生了改变。

      酒后吐真言。这位银行员工透露:眼看着活期存款大量外流,银行自救的方式只能是以“宝”制“宝”,留住客户资金。

      “我们银行最近推出一个新‘宝’,规定银行内勤人员必须在半年内完成50个开户,外勤人员完成80个开户,压力山大啊!”

      更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为了保证这类现金管理工具资金的流动性,其所在银行更是将发放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放入该“宝”中。“可谁知,由于该产品内部测试系统欠完善,搞得员工们常常无法提现。”

      正如上述“真言”,银行系各种“宝”的推出,源自于对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的应对。

      过去两年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内的不少互联网企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渗透。

      其中,对理财的角逐最为激烈。马年正月前后,微信演绎“抢红包”大戏,腾讯团队眼中的这一不经意之作,迅速成为其经营战略上的一次落子。

      “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手机之外,一片萧条,线下活动,统统推掉。到晚上,看绅士名媛,捧手机笑。为了块儿八毛,引无数土豪不睡觉……”

      各种段子在节日期间蹿红饭局。从除夕到初八短短9天里,超800万微信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其中,50个红包最快抢空的记录是1.7秒,最疯狂的小伙伴抢了近800个红包。

      元宵节当天,机构也加入了“红包”阵营。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宝盈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为投资者派发微信新年红包,几乎统统在一瞬间被秒杀。

      在业内专家看来,“屌丝”也好,小资也好,中产也好,在抢红包的行为中,都不自觉地把其银行卡账户与“理财通”绑定,客观上为腾讯进军理财领域开启了直通车。

      眼下,对于互联网理财“蛋糕”的争夺并非仅仅来自于互联网企业的厮杀。就在微信“理财通”正式上线,支付宝宣布“余额宝”客户数超6000万人、吸金规模超2500亿元之际,金融巨头平安集团也加入混战,日前推出了其互联网金融的战略产品之一“壹钱包”。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对“现金宝”进行升级,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也在积极酝酿之中。

      难怪观察人士认定:以往的存款大搬家是银行间的储户资源转移,属于左兜挪右兜。如今在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宝”之后,金融脱媒呈现出历史性巨变。

      无论如何,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互联网金融烽烟四起的时代下,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将走到尽头,普通储户将成为未来最大的赢家。

      年过七旬的王爷爷对记者说:“我一个老头子,对电脑操作完全不灵通,最近孙子带着我体验了一回快的打车,单程就省了10元钱。这让我对报纸上总说的‘互联网金融’什么的产生了兴趣。”

      这不,在节日期间的餐桌上,听着后辈们议论这“宝”那“宝”的,他也动了心:“孩子们天天嚷嚷着余额宝,我现在也能大概说出个三七二十一。过完年,也要学着‘潮’一把。”

      “中国大妈”的真实心态

      马年正月,“中国大妈”又开始争相购买金饰。

      “早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下午买对龙凤金镯,过情人节的送情人,过元宵节的送家人,过周五的送自己。”正月十五恰逢双节,豫园老街的金饰商铺门庭若市,即使已到晚上9点,专柜前依然人头攒动。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聚会时,总少不了几个“大妈”,或大谈特谈投资心得;或摆出一副专家架势,预测国际金价的走势。

      不过,谈起“中国大妈”这个词,还得从去年4月说起。

      彼时国际黄金价格经历震撼暴跌,一支以中国中年女性为主的抄底者强势进入。有报道称,这些将金店围得水泄不通的 “中国大妈”们,短短十几天消费千亿元,抢购了超300公斤黄金。从此,国际金融市场多了一个名词叫“中国大妈”。

      继“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登上《华尔街日报》而举世闻名之后,一则关于“Dama”有望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近期再次引发国际热议。

      她们抢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她们占据了比特币贵宾用户40%的份额,一掷千金颇有些“土豪”的气魄;金价暴跌,她们待宰羔羊般被套牢的郁闷,又令人叹息。

      外界对于“中国大妈”的评论纷繁多样,褒贬不一,她们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甚至被塑造成一个强势甚至强悍的、喜欢扎堆儿跟风、有些非理性的特殊群体。

      而今年正月的餐桌上,一个个真实的“中国大妈”得以还原。

      “去年,我投资近20万元买了10根50克的金条。当时我心里想着,金价已经够低了,日后肯定能够涨起来。虽然媒体都说我们被套在半山腰了,但10年后,黄金肯定不是这个价钱,所以暂时亏损我也不着急。”

      以程女士为代表的投资派认为,物价不断上涨,纸币存在银行里越发不值钱,不如将闲钱买做黄金,以求保值抗通胀。

      “你看看,最近黄金不是涨得挺好吗,我估摸着站上1300美元不是问题。”程女士对记者说。

      第二类是兴趣派。在她们心中,黄金自古以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吉祥如意的寓意。

      “佩戴金饰既为博好兆头,也为美观。恰逢黄金处于低位,不如买对金镯,购个小金马,让自己乐一乐、美一美。”王大妈是坚定的黄金爱好者,闲暇时总会去豫园商城逛一逛,看看当季黄金的新品,满足自己的黄金情结。

      “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没法像买衣服那般买黄金,可是看着漂亮的金饰,心里是相当喜欢啊。正好碰上去年黄金价低,我便下手买了一些,就连女儿的嫁妆我都提前给她备好了。”王大妈满脸笑容。

      在餐桌上听到王大妈的言论,一旁的好友蒋大婶也兴奋起来:“正是看着你们这帮老友都在买黄金,元宵节我也凑个热闹,买了两三条金饰品。你看,我手上戴着的这条就是那会儿买的。”

      蒋大婶正属于第三种类型,即跟风派,抱着“你买我也买,赶个热潮不吃亏”的心态。

      敢想敢干、热情冲动的“中国大妈”,出现在今天的经济生活里,其实折射出另一种真相——当前的中国消费者不差钱,差的是投资出口。如今中国居民个人储蓄余额已高达41万亿元,可见中国潜在的巨大投资需求。

      也许,“中国大妈”本无意与华尔街精英一决高下,支撑大妈对黄金不懈追求的,不全是升值诱惑,而主要是安全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