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从第一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路在哪儿
  •  
    2014年2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从第一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路在哪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第一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路在哪儿
    2014-02-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眼

      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看,中国有可能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在外贸规模上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可喜可贺的事。尽管这两年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有不少议论,甚至杂音,但是放眼世界,哪个国家不在努力扩大出口、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对于有些声音,需要冷静看待,中肯的就听,见识短的就不必介意了。从去年的数据看,让人欣慰的不仅是贸易规模排名第一,在结构上也有明显改善。如果继续坚持提质增效,那么成为贸易强国也将是不远的事。

      ——亚夫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意味着2013年我国外贸规模或首次超过美国,在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跃升为第一大贸易国。

      ■近年外贸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优化了外贸结构;二,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也在提高;三,主要出口市场情况普遍好转,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明显;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五,资源能源产品和消费品进口有所增加;六,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七,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提升,主体结构趋于合理;八,区域贸易结构趋于协调。

      ■中国在确立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离贸易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将面临不少挑战。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而且涉及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尽快实现贸易强国梦。

      □梁达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意味着2013年我国外贸规模或首次超过美国,在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跃升为第一大贸易国。

      在确立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离贸易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将面临不少挑战,还要做出艰巨的努力。下一步外贸发展要更多地把精力从追求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和数量转移到提升进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加快外贸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创造外贸新的比较和竞争优势,加快提质增效步伐,尽快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外贸结构优化大国地位确立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企稳向好,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再加上在调结构、促改革、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等进出口政策的推进下,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出低位企稳态势。在进出口规模再上台阶的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在贸易伙伴多元化、区域协调发展、外贸主体及商品结构、内生动力上,均取得了良好进展。

      1.贸易大国地位在较短时间得到确立

      据海关统计,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总额13.74万亿元,同比增长7.9%,进口总额为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7.3%。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意味着2013年我国外贸规模可能首次超过美国,在全球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跃升为第一大贸易国。

      2.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也在提高

      数据显示,2013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9.3%,较上年上半年进一步回落了0.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正在减弱,外贸自主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也在提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了0.7%,而同期进口价格总体下跌了1.8%,这意味着出口同样多的产品,可以多换回1%的进口商品。

      3.主要出口市场情况普遍好转,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明显

      美、欧、日是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主要传统进出口市场,危机后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呈现分化,我国对美、欧、日等传统市场进出口比重下滑,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较快。2013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美国经济增长出现起色,欧洲主权债务有所缓解,日本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摆脱低迷局面,部分新兴经济体仍然保持相对较高增速。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下滑,东盟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13年,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和日本为我前五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对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1亿和5210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外贸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分别为4436.1亿、651.5亿和502.8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和9.4%。此外,内地对中国香港的双边贸易额为4010亿美元,增长17.5%。

      4.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从出口看,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消费品、部分资源产品等进口增长较快。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3%,连续19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随着技术升级与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能力增强,部分产品出口附加值有所提升,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2013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9%。

      5.资源能源产品和消费品进口有所增加

      近年来,为促进出口贸易平衡,国家大力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对资源能源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公共服务类产品等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2013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处于震荡回落走势,有利于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口,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稳定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8.2亿吨,比上年增长10.2%;进口原油2.8亿吨,增长4%;进口煤炭3.3亿吨,增长13.4%。同时,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同比分别增长7.3%和10.1%。从消费品进口方面看,2013年,我国进口消费品2322.9亿美元,增长24.6%,其中进口汽车和汽车底盘119.4万辆,比上年增长5.5%,汽车进口额增长2.7%。

      6.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我国产业链长、增值率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8%,提升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占32.6%,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同期,我国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货物4957.8亿美元,增长20.2%,占11.9%。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和加工贸易转型加快,表明我国近年来在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环境倒逼、国内主动转型、企业注重创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贸易结构呈现显著优化,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配置中正在由前期加工装备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这有利于我国缓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出口压力。

      7.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提升,主体结构趋于合理

      近年来,我国逐步转变了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市场主体表现日趋活跃,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提升,对外资企业依赖减轻。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快于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33.3%,提升了3.6个百分点,对进出口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万亿美元,增长1.3%,占46.1%,下滑2.9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7480亿美元,下降0.6%,占18%,下滑1.5个百分点。

      8.区域贸易结构趋于协调

      2013年东部地区进出口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广东、江苏等7省市对外贸易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区贸易活跃。2013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合计进出口值达3.3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合计进出口占进口总额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

      

      贸易规模全球第一,提质增效更为重要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是产品大国,但还不是质量强国。实现贸易强国梦,是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努力方向,而要加快打造贸易强国,努力提高外贸易增长质量,提升外贸企业效益,变得十分重要。

      1.提质增效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更多的是靠“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其中出口商品中能源资源、日用消费品等产品占绝大多数,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缺乏。我国企业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货物90%是贴牌商品,利润率极低。因为档次低,前些年我国出口7亿件布鞋才能换一架空客飞机;没有品牌,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大约卖10美元,我国企业只挣35美分;没有专利和核心技术,2011年我国手机出口8.8亿部,利润只有1%。

      世界质量专家指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和平占有市场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在全球经济仍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商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知名品牌的产品和企业,促进外贸增长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打造经济升级版需要加快外贸提质增效

      产品质量升级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效方式。产品质量是通过品种品牌、可靠性耐用性、适应性符合性、档次等级等,帮助企业实现效益,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比如,调整优化经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外贸出口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最终都是通过提升产品设计水平、性能、档次等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宏观层次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社会经济转型;在微观层次上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实现产品升级,推进产业升级。

      我国一些产品产业,像钢材、有色金属、石油以及石油炼制品和化肥、农药、有机原料、橡胶制品等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其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更多的产品产业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很大,需要加大质量提升力度,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经济是基础,质量是基础的基础。通过质量提升,可以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矛盾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化解转型风险,处理累积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3.提质增效是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质量和效益质量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品种、规格是其生产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产品的可靠性、尖端性、实用性等,代表其国力、实力。正是因为产品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把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基本途径,为经济升级提供支撑,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动力。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制定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进行调整,这期间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国际分工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国关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也在调整,新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正在酝酿,环境及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在我国外贸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要逐步转变一味追求高增长的观念,接受和适应中国外贸适度增长的事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中,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

      

      哪些因素影响外贸提质增效

      影响未来外贸提质增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受到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融资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约束,但从总体看,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条件总体向好的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出口形势总体是乐观的。在巩固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外,高铁、火电、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增长点。

      1.支撑外贸加快提质增效的正面因素

      一是国内经济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外贸发展的基础依然稳固。2014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此外,加快自贸区的建设以及扩大内地延边地区的开放改革战略,也将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推动外贸进出口的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依然较多。加之近年来持续的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正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企业来看,金融危机后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产业和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

      二是国际经济的大环境趋于好转,国际市场空间有望扩展。发达经济体加快回暖,有望引领世界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也将改善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欧洲逐步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回升,外部需求环境或将不断改善,全球贸易规模已经筑底。发达国家消费有望在保持刚需的基础上扩张。发展中国家在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经济自主增长,这些将产生持续的需求,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需空间有进一步扩展的客观基础。从趋势看,我国进口总体价格水平仍将维持在相对低位,这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进口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把握进口节奏提供良好的有利时机。

      三是我国开放型经济改革进程加快,外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继续改善。随着我国在金融领域、贸易制度、贸易发展方向、贸易内容和贸易环境等方面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多的潜在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贸易便利化水平将显著提高,贸易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对提高贸易效率、增强贸易竞争力、扩大在全球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将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以中日韩自贸区为重点的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域贸易环境将持续改善。

      2.影响未来外贸正常增长的约束因素

      一是受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融资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的外贸成本不断上升,外贸增长空间受到挤压。

      二是2013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下降、加工贸易进口的低迷,以及化解产能过剩的举措,将对外贸进出口产生一定制约作用。

      三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着力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这对进口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抑制。

      四是我国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处于劣势,如光学、计量、医疗、精密仪器的比重较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与国际上的贸易强国还有明显的差距。

      五是近年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仍在高位运行,未来面临的贸易摩擦将从企业间单一产品的争端扩大到对某一行业的冲击,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光伏等新兴产业蔓延,将对外贸提质增效带来负面影响。

      

      实现外贸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而且涉及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尽快实现贸易强国梦。

      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带动出口稳定增长

      要全面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天津、深圳等地不同规模自贸区试点,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理,并在充分贯彻、实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考虑未来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管理和限制条件,缩减负面清单。

      要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绕开各种贸易保护障碍,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参与境外投资,结合能源开发、资源整合、战略投资等重大项目,以出口信贷、对外援助等手段,带动中国机械设备、机电产品以及消费品出口。

      2.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早日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要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加强出口商品的优化,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对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扶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国际的竞争力。

      3.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要加强服务市场的开发,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为此,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服务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早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服务出口,坚持走质量和品牌之路。

      4.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出口秩序

      贸易强国通过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有效发挥商会的作用,规范本国的出口秩序。我们应借鉴贸易强国的经验,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桥梁。同时,商会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内的经营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反对内部的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