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创新与风控要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
  •  
    2014年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研究·宏观
    创新与风控要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新与风控要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
    2014-0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者: 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规模体量、经营部署、盈利模式在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变化,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对票据业务资金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提出当前实现票据业务经营管理和盈利的优化策略。同时,对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的风险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以最大限度化解因资金化态势导致的风险事项。

      ⊙肖小和 张蕾 王亮 刘洋

      

      票据市场伴随着经济增长发展迅猛

      商业汇票(本文“票据”均指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可以分成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它的功能主要有:支付功能、信用功能、结算功能、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票据是一种特殊的货币资产,其兼具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双重属性,同时又因为申请门槛较低、期限短、流动性好、收益性较为可观,备受企业和金融机构青睐,票据市场迅速发展。

      1981年,随着中国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第一笔跨省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办理,预示着票据市场进入探索发展阶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之后,人民银行又相继发布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票据市场的法制基础逐步确立。2000年以前,参与票据市场的主体基本局限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少数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

      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进入2000年后,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参与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加,除票据业务恢复开展初期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票据业务,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作机制逐渐成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上升,主要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票据贴现经营机构加大对票据业务的集约化经营力度,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交易方式不断创新,票据市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货币子市场。

      近十年来,中国GDP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5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繁荣,票据市场的规模也伴随着经济上升、信用的扩张发展迅猛。全国票据签发量由2002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7.9万亿元,年均增速27.3%;票据贴现量由2002年的2.3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31.6万亿元,年均增速30.0%;2012年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6.7%,较2002年高10.2个百分点。票据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货币政策传导、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均衡区域金融资源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票据贴现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一个主要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补充和替代品,尤其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根据工商银行某票据机构贴现业务表明,其累计办理的30多亿元票据贴现业务中,平均每张票据背书3次,票据面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过80%,平均票面金额为98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票据贴现业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是票据使用较为集中的行业,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是工业和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票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方式。在2011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限额以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71倍和10.15倍的情况下,银行承兑汇票总额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18.6%发展到2011年的80.08%,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23.07%发展到2011年的42%。由此可见,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经济活动交往频繁,与票据业务发展相互促进。

      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金融宏观调控优化必然要求中央银行加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均离不开发达的票据市场。票据的签发和贴现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操作,可以在总量、结构和利率三个方面对实体经济发挥货币政策调控传导效应。借助票据业务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效果易于观察,力度可以适时调整,参考收益率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区域金融融合方面,票据融资规模向经济发达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积聚,票据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活跃交易、连接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票据资产跨地区流动可促进区域间的金融资源均衡,通过票据利率可调剂区域之间的资源余缺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票据承兑与贴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票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继续提升。

      从商业银行方面,票据资产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既是商业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工具,又是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营利的优良投资产品。票据业务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可以为商业银行增强利率市场化和经营转型的适应能力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经营转型发展。

      从企业方面看,商业汇票流转的过程,是以真实给付价为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与票据贴现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在其中不断流转和增级的过程,改变了传统企业简单票据流转中对于票据信用的静止视点,体现了票据所有关系人附加信用的价值,将仅限于商业信用的企业间资金来往,转向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相结合,促进了企业信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票据业务资金化的基本表现与成因

      1.银行通过增加承兑保证金改善资金状况

      受贷存比监管指标限制压力(法律规定银行贷存比不得超过75%),近几年银行通过加大承兑业务的开展进而提高保证金存款。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显示,披露承兑保证金数据的12家银行合计20087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增长率仅为6.13%,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7.47%和41.39%,中小型银行承兑保证金增长速度非常显著。中小型银行承兑保证金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存款市场竞争时,主动以加快承兑业务发展带动保证金存款的增长来改善资金状况。

      2.票据累计贴现量迅速增加,贴现余额不断下降,票据资金周转加快

      2010年-2012年近三年累计贴现量平均值达到27.5万亿元,较00年代年均7.5万亿翻了近两番。同时贴现余额却有所下降,近三年平均值仅为1.67万亿元,比2008年1.9万亿和2009年2.5万亿有大幅回落。据此计算的年周转次数从00年代的6次提高到16.6次,即平均每张票据每22天流转一次,周转次数明显加快,票据贴现交易中的资金周转速度也随之加快。

      3.票据回购业务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交易方式

      新世纪初期,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迅猛,但金融机构主要以买断业务为主,回购业务仅是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营利的辅助工具,但进入10年代后转贴现市场发展理念出现根本性转变,回购业务成为市场主要交易方式。根据中国票据网数据显示,在2009年以前,回购报价金额远远少于同期买断报价,约占买断报价的一半;但自2010年开始,回购报价金额超过了同期买断报价,在2011年回购/买断比值超过200%,即回购报价金额是买断的两倍多,显示出市场对票据回购业务的供需两旺。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货币投放方式的改变,资金的稀缺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卖出回购的方式融通资金。

      4.央行再贴现业务成为资金融通的渠道

      再贴现是央行用以调控市场流动性、引导利率走向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由于2004-2009年再贴现率再未调整,票据再贴现业务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再贴现余额占比贴现基本不超过0.5%。自2009年底央行推出电子商业汇票以来,票据再贴现业务迅速回升,2011年一季度末再贴现余额/贴现达到最高6.38%。再贴现业务主要以回购模式进行,即银行将票据转移至央行(但不背书),央行提供资金给银行,在票据到期前银行再将票据赎回。因此银行通过此种央行渠道融通资金,而再贴现回购业务也更趋于资金概念。

      5.票据交易量剧增,买卖频度加快

      近年来票据市场交易非常活跃,买卖频度明显加快。以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为例,2009年以来年均交易量(含买入卖出)达到9892亿元,比以前年度提高了近50%,且2009年和2012年两年的交易量均超过了一万亿元。从中国票据网报价数据亦显示,2012年买断报价金额(含买入卖出)达到7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7倍,呈现出几何式增长速度。金融机构报价积极,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相应票据交易量迅速攀升。而2012年全国票据融资余额仅有2万亿元,说明如此庞大的市场交易量仅依靠以前持票规模的通道模式是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资金化通道下才能实现。

      6.价差收入成为票据业务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商业银行以往经营票据业务主要是持票到期并获取利息收益,但近年来受信贷规模制约和票据监管趋严,票据价差收益逐渐成为票据业务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2009年年报中首次披露票据转让价差损益9729.3万元,占比票据收益的1%,到2011年深发票据转让价差损益达到3.5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0%,占比票据利息收益(含票据回购)的6%。招商银行随后在2010年也进行了该项改革,在投资净收益项下单设“票据价差收益”,当期为5.93亿元,占比贴现利息收入12.64%,到2012年招行票据价差收益达到12.96亿元,年均增长为47.8%,占比票据贴现利率收入达21.96%。从发展趋势上看,以持票生息、周转获利和中间业务收入可能将成为票据业务的主流。

      7.票据价格走势与货币市场利率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在票据业务发展初期,影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稀缺性,资金属性影响较小。但随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经营理念的转变,市场资金面状况对票据价格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每年1月份和6月份,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投放、节假日备付金、补交存款准备金、上缴所得税等等资金因素加大了票据利率的波动性。从转贴现买入利率和shibor(隔夜)走势来看,两者在期初温和程度较差,而从2009年开始两者走势基本相似。从相关系数上也可以印证此点,2007年-2008年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4,2009年-2012年间两者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加到0.8,可见票据利率走势受资金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8.票据业务创新更趋资金化、去规模化

      随着央行对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调控不断加强,票据出(资产负债)表形式(去规模化)的产品创新如雨后春笋。早期的票据理财产品多以银信合作的方式开展,即通过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将票据资产转化成理财产品,票据贴现余额从银行信贷余额中释放,从而实现票据资产的去规模化。

      2009年底银监会叫停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市场预计当年银信合作票据理财产品超过2万亿元。随后出现农村信用社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逃避规模控制,即对于“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都在“票据融资”科目下进行扣除,商业银行将票据转贴现卖断给农信社,票据“出表”,腾出信贷规模,农信社以买断+卖出回购将票据资产移出表外。

      2011年6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予以禁止,全面叫停了商业银行“逃规模”票据业务,据估计2010年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市场中陆续出现的票据资产委托投资、同业代付、票据理财、票据双向交易、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和产品均说明票据资产资金化和去规模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适应票据资金化需求加强业务创新管理

      1.转变观念,适应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

      2013年6月末全国票据融资余额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占比32.44%为最高,经一季度回落5个百分点后反弹至年初水平;城市商业银行余额占比17.94%,超过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4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余额较年初增幅最大,达57.14%。各类型机构票据融资余额和较年初增减情况。

      各类金融机构中除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融资余额较年初有所减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票据融资业务余额总体呈稳健上升态势,为票据业务资金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较好的票据体量基础。

      从票据贴现资金的流向来看,同样以流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截至2013年上半年,某国有商业银行累计贴现金额2836.69亿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上述六行业占贴现总额的比例超过97%,同时,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即占该行贴现总额的85%。

      从贴现资金向上述行业流动来看,票款流入此类行业将有利于盘活票款,提高实体经济资金周转速度,进而促进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进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重点向国家行业结构调整导向的领域投入,也体现出商业银行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措施,将存量贴现资金用到基础建设和国计民生领域,将有限的增量投入符合国家政策的方面,有利于将新增资本用足、用到位。对于存量中涉及产能过剩、限制进入的行业,应进行调控并适度退出而活化其结构,对高新产业和绿色信贷支持类行业进行重点投入,进而将存量全面有效的盘活。

      2.充实票据资产交易经营内涵,提高资金回报率

      票据业务的各项交易本质上都涉及资金的流转和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的生息。因此,提高资金回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生息运作模式为加快周转模式。在周转中通过对短期利率的预判,赚取差价,进而加强资金的收益水平。在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应切实做好票据的各项传统与创新业务业务,以有限的资金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

      票据专营机构应从交易模式、交易内容、交易机制等方面的转型发展着手,提高票据经营收益。包括票据经营机构的业务人员从传统、单一的票据买入卖出客户经理职责与身份,向金融市场的交易员操作模式与身份转型;着力拓展金融机构间为实现资金融通的票据回购交易、以流转获利为目的的流量交易、兼顾双方交易便利的组合嵌套交易、以利率风险管理为目的远期交易、以化解规模约束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为目的的票据理财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票据池业务、以商业汇票为核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贸易链融资业务等。通过更多的业务创新与组合模式,推动票据交易提速,提高资金回报率。

      同时,票据作为投资理财的媒介和对象,也可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打造新型理财产品和工具、吸引客户投资以获得更加广泛资金来源提供新的渠道,成为银行资金来源和拓展收入渠道的重要产品项目。

      3.盘活票据存量,优化票据增量

      2013年前6个月M2的平均增长幅度超过15%,高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3%的增长目标。一般而言,“存量”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储蓄存款。在M2已超百万亿元的情况下,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显然不再可能,所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就成为当下的必须。2013年6月的前10天全国信贷投放接近1万亿元,但随后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困难,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投放,月末最后一周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目前,虽然流动性紧张得以缓解,但偏紧的局面将会持续。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盘活存量将尤为重要。对于票据业务而言,更要将票据资金投向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领域,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资金紧张、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探寻信贷、票据资产证券化将是提高票据规模利用效率、提高票据周转收益的有益的尝试与渠道。

      4.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发展票据资产证券化

      票据资产证券化是发起人把票据的收益权转让给发行人,发行人创立一种以票据款项为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变现。票据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即为票据经营机构与第三方(证券、基金、信托、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者以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纸质和电子票据做标的,通过第三方机构发行票据资产、募集投资资金,进而实现票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在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背景下,票据资产证券化具有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票据周转收益、分散银行风险等优势。一是票据资产证券化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节约票据市场规模占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资本流动性,提高整体经济体系与票据体系的运行效率。二是通过票据资产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将存量长期票据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证券,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盘活票据存量资产,盘活资金,提高票据周转效率与收益价差。三是可分散、转移和对冲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银行信用过度集中的风险,缓解、防范和化解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压力。

      5.完善票据资产管理手段,加强票据资产回报

      票据业务的功能特点已不仅局限于结算和规模调控功能,原主要依赖规模扩张、依靠买入票据持有到期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形势发展要求。目前,在票据创新领域已经存在一些旨在加速票据融通,提高收益率的有益尝试。

      如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推出的票据资产托管业务和票据资产受托管理等业务模式。票据资产托管业务,是指托管银行接受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为其提供票据实物券保管、权属登记、资金清算、权属变更、信息报告以及票面审验、代理托收等业务。

      开展票据托管业务,可借助托管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市场声誉,提供独立第三方票据托管服务,实现实物票据的物理集中和专业化管理,为票据持有人和交易方安全保管纸质票据资产,登记票据电子信息,完成票据交易的清算与过户登记,可提高票据市场诚信度、便利化和流动性,大幅提升票据市场效率,缓解当前票据市场的发展瓶颈。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可借助托管银行专业化优势,将票据审验、托管、托收等票据专业业务委托给托管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促进其票据业务的发展和繁荣,各方互利共赢。

      6.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趋势,创新发展电子票据

      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部分同业客户需要频繁进行转贴现买卖以及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的操作,对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短期资金往来需求的时效性要求较强。为顺应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趋势,应大力拓展应用电子商业汇票,并研究推进纸质票据托管和票据电子化交易平台。

      电子商业汇票的应用,为降低伪假票据风险、提高票据结算效率、创新融资交易手段提供了有效保障。票据主管部门可研究推行金融机构间纸票统一托管和纸票交易电子化,一方面可有效满足资金化态势下,票据参与主体多、持票时间短、交易要求快、转让次数多等交易需求和业务特点,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券商、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多和交易各方对交易效率要求的提高,全国性票据托管中心、票据交易所的诞生将成为市场的必然需求与选择。设置全国性票据托管中心、票据交易所,不仅可以节省成本、降低风险,推动票据业务进一步向信息集中、资源集中、操作集中、运营集中、更加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转变,有利于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票据产品,还能够实现对票据交易行为的全面、及时、准确地统计与监测,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随着票据业务资金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将越来越多的考虑以票据承兑来取代短期商业贷款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当电子票据的企业客户端进一步普及时,电子票据在金融领域中将更广泛地被接受。资信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具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用于支付结算和融资,变相的将其“商业信用”资金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在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可以真正实现“零成本”融资。目前,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占电子票据使用总量的25%左右,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显示出青睐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的趋势,如上海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占电子票据使用总量的75%左右。随着资金化态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将呈现出一条从银行贷款向商业票据化、电子票据化转变的成本集约型道路。

      7.防范票据资金化风险

      商业银行管理经验表明,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防控票据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交易速度趋快,交易主体增多,创新模式陆续推出,创新提速推动交易复杂化,风险预判与风险防控的难度更大。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深后,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尤其应做好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定价,落实风险防范与控制资产质量工作,把握好服务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