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新能源汽车热点拉红三大指数
  • 看好新兴产业长期机会 基金坚守成长股不动摇
  • 杀跌动能逐步减弱
  • 港市资金面趋于稳定 南方A50ETF再现大额净申购
  • 中医药发展前景诱人 基金或加码布局
  • 避免陷入新经济概念股误区
  • 特斯拉概念股
    成热钱关注焦点
  •  
    2014年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新能源汽车热点拉红三大指数
    看好新兴产业长期机会 基金坚守成长股不动摇
    杀跌动能逐步减弱
    港市资金面趋于稳定 南方A50ETF再现大额净申购
    中医药发展前景诱人 基金或加码布局
    避免陷入新经济概念股误区
    特斯拉概念股
    成热钱关注焦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避免陷入新经济概念股误区
    2014-0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编辑 杨晓坤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不仅仅是股市热点,新经济要素也是全球经济转型的驱动力,因此各类技术和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这也势必会诱发各种议论,例如近期关于“余额宝”是否是“金融寄生虫”的争议便极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孰对孰错?暂难下定论,但从侧面折射出新经济概念股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新经济概念股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本身,这是新经济概念股数十年来演绎所总结出来的投资经验和教训。

      关于新经济概念股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本身,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词是“用户体验”,所谓“用户体验”定义是:“人们对于针对或者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个产品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投资者可能会纳闷,这不就是选购商品的简单概念,普通家庭主妇在购物时也懂得这个道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即便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资本市场得到响应也就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这也导致目前的新经济概念股与十年前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几十年时间内,传统投资理念始终坚持,新产品和新科技能够通向财富。于是,不仅仅是中国的投资者,海外成熟市场的投资者也普遍热衷于追逐那些能带来新发明的新公司。这些公司的普遍特征是既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又能够攥紧消费者的口袋,并且也容易被政府视作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数据储存技术既是科技尖端技术又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在1976年储存10亿个字节的数据需要花费56万美元,但今天仅需要不到1美元的代价,当时的科技贵族今天大多已经默默无闻。而令投资者健忘的是,20世纪90年代网络股泡沫真正的教训其实是那些被人们普遍认为需求庞大的电信公司,但最终在美股市场有包括“环球电信”、“世界通信”等蓝筹股在内的113家电信公司破产。

      在科技股潮起潮落的同时,自1957年以来在标准普尔500指数谱系中表现最稳健的蓝筹股却是那些平时并不起眼的知名消费品公司,涵盖烟草、糖果、食品、饮料等领域,基本上都是日常家庭篮子里的菜。出于对科技股泡沫破灭的反思,结合日常消费品的“用户体验”,科技领域和资本市场导入了“用户体验”这一价值评估标准,这使得新经济创业公司和资本市场新经济概念股,在近十年来获得了良好的资本支持和估值标准。简而言之,投资者是无法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就技术论技术极易陷入新经济概念股的误区,但投资者都可以是消费者,因此从“用户体验”角度可以很好把握新经济概念股,未来新经济概念股必将成为主流,但胜者一定需要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