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翘盼环境进一步优化
⊙记者 颜剑 实习记者 项晶 ○编辑 浦泓毅
在跨入两万亿规模大关之后,行业的转型挑战与压力正逐步显现。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4年中国融资租赁高峰论坛上获悉。截至2013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共约1026家,增幅达82.3%;全行业注册资金达到了3060亿人民币,与上年底相比增加61.9%;融资租赁合同达到2.1万亿。
行业规模的迅速增长,各界对该行业的关注与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融资租赁业的利好政策也层出不穷:3月1日,最高院《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司法解释》正式实施,这将使得困扰行业发展的诸多法律困局得以解决。2月28日,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发布外汇支持自贸区建设实施细则,该细则放宽了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取消了境外融资租赁债权审批,允许境内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
上海电气租赁公司副总经理蔺刚在前述论坛上表示,虽然行业已经迅速增长到两万亿的规模,但是风险的积聚程度总体上是健康的,这与该行业的“融物”特性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
对于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银租赁董事长陈敏在会上表示:“融资租赁行业未来将主要面临持续发展业务、持续盈利和管控风险三个方面的压力。”
陈敏认为,从租赁业务自身的特点看,随着固定资产余额的增加,固定资产的本金回收将逐渐增多,“即使保持前几年较高的投放,租赁资产的增速也将明显趋缓。”而随着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行业的主体还将继续增加,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融资租赁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陈敏说:“目前,利差收入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融资租赁业务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融资租赁业务有可能长期面临负债成本逐渐走高与资产定价受限的矛盾。
而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行业的信用风险将逐步暴露,并且还将面临流动性、利率、汇率等多种风险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未来形势的发展,陈敏建议,行业应该从多方面探索转型。首先是从资金提供方的角色向专业的资产管理人转变。其次是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进一步参与销售和使用的链条,将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的重心进一步下沉,同时,自主发展和集团协作并重;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驱,拓展业务新的发展空间;丰富和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国银租赁常务副总经理耿铁军认为,当前行业还面临着租赁标的物的标准认定问题,其中特别是不动产标的物,该类资产占了行业近半规模。“不动产包括房产、商业住宅等,也包括港口、码头和高速公路等等,这些资产得不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法律的支撑,开展业务就不敢理直气壮的进行。”
进口设备的售后回租也是融资租赁业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按海关有关规定,一些进口设备产品在做抵押贷款的时候的这些设备可以享受优惠 ,但回租的时候就没有一点通融之地。”耿铁军表示。他建议,有关方面能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招银租赁首席市场官史永赳则建议,在立法层面建立全国性的动产登记或公示系统,以进一步保障物权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