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  
    2014年3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网络操盘平台在玩什么擦边球?
    “化零为整”应对地方债务困局的一条思路
    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吗?
    上海自贸区
    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步险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型中孕育历史性突破
    2014-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能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有效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全新定位,从只发挥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完成转型,那将是中国经济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历史性突破。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对证券市场意义尤其重大。因而,有人早已将此视为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也有人将此视为证券市场深度改革的前奏。问题在于,正从审核制走向注册制的沪深证券市场,因为增加了不少不确定性因素而正面临着市场重构的变革风险。

      □温建宁

      进入2014年的全国“两会”时间了。面对市场上有关国家经济政策会不会调整、具体将会在哪些层面调整、由此产生的风险和机遇如何识别等困扰投资人的问题,政协1号提案——让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揭示了一个有价值的方向,而眼下也确实能预见到一些变化的轨迹。

      35年前,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岸边扬帆起航,高举改革开放两面大旗,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探索,航行到急流暗礁密布的深水区。在笔者看来,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今后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那么这次全国“两会”,则将敲定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具体航程、时速,当然还有装备的更新。

      由政协1号提案揭示的方向,或许还蕴含着一个信号:如果能毅然决然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有效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全新定位,从只发挥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完成转型,那将是中国经济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历史性突破。

      由此,市场对今年全国“两会”的经济改革主题,自然寄予了厚望。事实上,实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资本市场布局的亮点之一,其对资本市场意义尤其重大。

      首先,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基点,体现了政策层面的继承和出新。无论是1978年的初期分权让利的改革,还是1992年走向市场化的改革,以及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对改革的认识都在不断加深,直到现在升级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上,这是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

      发展是中国经济的第一要务,而改革是为了能更好发展的制度变革。由此说,改革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任何改革都是扬弃,是旧事物死亡,是新事物诞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更好地调动社会生产力,简政放权就自然而然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市场就有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空间和土壤。

      其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考察经济运行的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在某些领域低效甚至无效的国有经济成分,过多地占有了各种社会资源,不但包括原料禀赋的自然资源,而且也包括资本禀赋的资金资源,资源长期错配导致了产能过剩,资源获取的低成本也导致严重浪费,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多强调政府调控市场的时候,往往是政府的控制力凌驾市场之上,对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施予了太多干预,致使市场的作用有时候被边缘化了。甚至为了保增长的需要,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不计产出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而国有企业由于经济体制的历史原因,占据了获取自然资源的主要渠道,占据了取得货币信贷资金的主要额度,但基于国企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其资产回报率仅6%,远低于民企12.4%的投入产出效率。

      由于地方政府的过多介入,用“看不见的手”不断干预经济运行,极大地切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造成了产能过剩的资源错配,而且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来看,这种不计后果的低效投资,确实违背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规律。结果,不但导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累积了难以偿还的天量地方债务,也存在引发地方性融资平台道德风险的可能,实属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纠偏的地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回归市场配置资源的本质。

      在经济转型的环境条件下,基础资源的匮乏和有限性,决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价值,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该有作为,资源的有效配置该靠市场决定。落后产能不能继续保护,钢筋水泥不应该成为增长的主角。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智力创造因素的生产力价值,就决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次序,强调劳动者创新的智力成分,强调科技含量的发明改造,强调提升产品的品质追求,所有这些最终实现,都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要真正让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自我约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政府既要限制国企的盲目投资,也要限制国有资本的巨大浪费。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让市场公平地决定经济活动,公正地对待一切投资主题。赋予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同样的市场权力,这意味着要放松对民间投资的管制,激发出民间高效的创富动力,通过民间真实新增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提升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品质。

      再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亟待深度改革,尤其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央行过去多年执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向经济领域释放了过多的基础货币,一定程度也使得利率市场化难以及时推行,客观上造成了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上的不平等,有些国有企业过于容易取得低息贷款,而大量民营企业只能借高利贷熬过难关。市场连有效地配置资源都做不到,何谈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而且,不尽合理的利率水平,也使货币管理自身陷入了困境。

      笔者觉得,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需要改变宽松的货币环境。采取适度紧缩货币数量的根本方式,这既是抑制通胀压力进一步增长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的需要。

      毫无疑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证券市场是最应该改革的地方,因为证券市场最需要资本金配置。要是投资人在这个市场只是赔钱,不能赚钱,得不到应有的出资回报,证券市场将最终丧失长期融资能力。因而,有人早已将此视为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也有人将此视为证券市场深度改革的前奏。问题在于,正从审核制走向注册制的沪深证券市场,因为增加了不少不确定性因素而正面临着市场重构的变革风险。所以,不妨说,当下的沪深股市,既是投资的历史机遇期,也是历史风险交织的特殊时期,能否抓住机会,就看各方投资人如何把握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