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律信息透明孰优
  • 为城镇化建设有效开辟新财源
  •  
    2014年3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律信息透明孰优
    为城镇化建设有效开辟新财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律信息透明孰优
    2014-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根据对150个国家银行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加强资本充足率等标准或赋予监管者更多权力,并没有提升银行效率、减少信贷中的腐败行为和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强调金融机构的市场自律、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方面质量提升和改革,也许比监管中的命令和约束更有效。

      授权政府直接监管金融业的做法,与“重视竞争、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金融监管体系”相比较,还是后者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机会与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让监管机构捍卫公众利益,保证社会公平。

      金融市场的实质与核心,其实是配置金融资源和风险,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由于涉及的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行业非常广泛,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波及广泛而且深远,政府制定金融政策必须慎之又慎。

      

      □杨农(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

      从国际角度看,在一些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际,总会有新的监管法案出台推动金融改革。在最开始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并天真地以为,这些金融改革将带来一个运行稳定并且有效的金融体系。但事与愿违,事实是金融危机总是循环反复,金融改革也连续不断。

      问题发生后,大家相互推诿、相互埋怨或者竞相哭诉——政客将责任推给银行家,银行家则认为责任在过度借贷的老百姓,老百姓最可怜,认为银行家强迫他们借钱、银行家高薪而老百姓薪资原地踏、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高昂。

      值得幸运的是,也有引起金融监管反思的著作出现。比如,《金融守护人——使监管机构捍卫公众利益》一书的作者主张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领域中的偏袒行为。之前,詹姆斯·R·巴斯、小杰勒德·卡普里奥和罗斯·列文已经合著过一本很有名气的大作:《反思银行监管:直到天使统治为止》(Rethinking Bank Regulation: Till Angels Govern)。

      该书通过对150个国家银行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加强资本充足率等标准或赋予监管者更多权力,并没有提升银行效率、减少信贷中的腐败行为和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强调金融机构定的市场自律、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方面质量提升和改革,也许比监管中的命令和约束更有效,特别是后者涉及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的时候。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构成了深远影响和严重威胁,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至今还未走出泥潭。作者三人再次聚首合作讨论世界各国的“金融守护人”(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在该轮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以贯之的是,作者认为,授权政府直接监管金融业的做法,与“重视竞争、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金融监管体系”相比较,还是后者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机会与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让监管机构捍卫公众利益,保证社会公平。

      作者认为,这次危机并不是简单地由不可维持的泡沫造成的,而是由监管者的无能和不作为引致的。危机的发生不是所谓的“一次过失”,而且问题并不在于众所周知的“监管缺失”,更不是在于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小。实际问题是,全球经受危机冲击国家的监管体系中普遍存在缺陷(本书分析不局限于美国),与监管政策的筛选、实施、评估和改革相关的体系存在着系统性的失灵。对政策制定者而言,不是危机找上门来,而是他们引发了这场危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监管机构减少市场失灵的能力亟须提升。但作者同时强调,由于客观条件或者主观原因,金融监管的实施一直是“殊难为之”。

      书中有个简单但巧妙的比喻——美食“酸辣汤(hot and sour soup)”,恰当地说明了政策的综合平衡问题。“要烹制出美味的酸辣汤,需要恰如其分地平衡辣、甜、酸等各种味道。而不是仅仅强调某一种味道。喝一汤匙辣椒油绝对让人抓狂,但是如果在烹制酸辣汤时少加一汤匙辣椒油,就会破坏各种味道的美妙平衡。类似地,橙汁美味可口,但是倒进酸辣汤里就让人难以下咽。”

      这或许能部分反映出金融监管实施的难度,“恰如其分的金融监管需要全面考虑所有政策综合起来对金融市场产生的效果”,就算单独某些监管措施有助于效率的改善,但与市场上其他金融措施放在一起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橙汁会破坏一锅美味的酸辣汤,不经过深思熟虑贸然放权给金融监管机构同样会破坏一国的经济,制定和实施恰到好处的监管措施取决于政府当局能在多大程度上能让金融守护人为公众利益服务。

      “运动赛场上的裁判”是书中另外一个巧妙的比喻。这个比喻很恰当地说明了金融监管中的立场问题。已有行为学表明,即使赛场上的裁判会尽力做到公允,但是在主场观众和主场运动员的所谓“主场优势”影响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做出有利于主场运动员的判罚。作者就此比方,对于政治家和官员而言,声音洪亮的“粉丝”就是金融服务业,在制定与实施金融政策时,金融服务业会享受到类似运动场上的主场优势,政府往往通过实施监管措施,运用权力帮助精英阶层,而公众利益往往会被忽视,甚至被政府的“掠夺之手”(the grabbing hand)巧取盘剥。这意味着“公众利益主义”的假设前提就不成立,且不论他们还假设政府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有能力”提高公众利益。

      220多年前,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五十一篇《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中提到:“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同样地,在作者看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都是常态,关键是如何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各位,通过加强竞争、监督、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方式减少“失灵”,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始终同时存在,借用曾经时髦的话简单来讲,关键在于如何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何做到左右手协调。

      巴塞尔协议等资本监管下的会计准则和信用评级标准对本次金融危机起了引导作用,危机过程中甚至有“放大器”作用。爱尔兰众多银行将部分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资产于季度或者年末出售,并承诺回购(通常,季末或者年末是监管部门检查银行账目的时点,银行通过这么做能够将风险隐藏不让监管部门知道)。雷曼垮台前也是一直在玩“季末游戏”——进行规模达500亿美元的105回购交易,用以减少资产和负债规模,大型金融机构严重依赖于短期融资导致了市场流行性极其脆弱。而危机发生后的最高潮处也许是美国政府出台2319页的新金融改革法案,成立了包括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全新的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等新的监管机构。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此次金融改革是对消费者财务最强大的保护,美国的纳税人将再也不用为华尔街的错误来承担责任。但没人知道这个法案将如何真正执行,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美国金融体系和监管法案发展脉络看,“猫鼠游戏”、“按下葫芦浮起瓢”更为正常。作者在思考如何引导金融守护人为社会的大多数服务时,明确指出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巴塞尔协议Ⅲ都没有解决金融危机发生以及金融体系分配资本无效率的根源性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提出称之为“人民卫士”的新机构,对金融监管进行合理、专业、独立的评估、协助金融监管机构、提高公众及其代表队金融监管者的管理能力。这对于弥补金融监管的根本缺陷来说,不可不谓用心良苦。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想强调或引申出两点想法。

      一点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前的高潮处也许是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将自己的首席风险官(CRO)解雇。风险管理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时不时还对业务部门的疯狂“评头论足”,大家都去赚快钱,要你何用。但金融机构还是需要风险管理人员,从整体而非局部的业务角度看问题,在这波动、脆弱而虚幻的极限金钱世界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金融机构的合规总监或风险首席官的是独立性,比如监管部门明文规定他们的履职保障和各种权利,可以防范金融机构承担合理风险、不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短期逐利行为。

      另外一点是协会等自律组织的重要性和作用。当一个行业的问题严重到需要监管强力介入的时候,往往会遭遇“连根拔起”的摧毁性打击,协会等自律组织可以在政府机构处理之前就把“烂苹果”剔除或丢掉,在监管要求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下,要求金融机构进行自我规范。由于“主场因素”,监管部门不适合与市场上的金融机构走得太近,但协会组织机构在信息沟通与协调方面,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在监管改革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自律组织可以起到哪些相应的辅助功能和作用。

      金融市场的实质与核心,其实是配置金融资源和风险,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由于涉及的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行业非常广泛,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波及广泛而且深远,政府制定金融政策必定需要慎之又慎。迈克尔·米尔肯在总结全球金融危机时曾说过:“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是金融的危机,是不懂金融的危机”。也许认识到自己无知,并承认“无知”,可能会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次危机与以往比有什么不同?”答案其实是“这次没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最后这一点,还想提的是,不但历史重复,全世界都一样,只是复杂程度和市场成熟度不同,同样的是银行的监管套利,而监管机构们表示“真的不知道那些受监管的银行竟然做着赌博的买卖”,银行资产表外化操作进一步增加了货币供给,掀起了货币狂潮。本轮金融危机再次证明,过度冒险会让市场崩溃,明斯基提醒的“小心资产负债表冒险”一而再地上演,表外操作建立在谎言之上,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我们都知道了皇帝其实啥都没有穿。

      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也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这本书对于金融监管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而言,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思想类书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可以了解当前对各国金融业危机的思考与总结,另一方面可以在吸取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银行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及影子银行等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解决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诸多难题。另外,对于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了解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及金融业所需要的政治与经济方面的艰难权衡,也会大有裨益。

      (本文作者在其译作《金融守护人——使监管机构捍卫公众利益》基础上,就当前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