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三产业首超第二产业,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三大变化,显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迈出实质性步伐。而各地政府普遍确立了“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的观念,并对反腐可能对GDP产生的短期影响,治理污染,削减污染产品的产能,也会暂时影响GDP有了深刻认识与思想准备,表明“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已凝聚为社会共识。这都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牢固基础。
□王 勇
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国内外各方关注的焦点,无疑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和落实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全国两会将贯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把经济增速努力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的提质增效。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企稳回升的步履蹒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多种矛盾交织。中央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定宏观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国民经济由此呈现出“稳”、“进”、“好”的态势。所谓“稳”,体现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表现为增长平稳,就业稳定,物价平稳,农业稳固;所谓“进”,主要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区域协调性增强,收入分配比例趋向合理;所谓“好”,体现在效益回升,质量好转,民生改善和升级加快上。数据显示, 2013年各季度增速始终维持在7.5%至7.8%的区间内,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与其他经济体对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7.7%的增速仍是全球最高的增速之一。在全球经济面临市场需求疲弱、增长率偏低等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既注重速度,也注重质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更难能可贵的是,2013年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产业结构也同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首超第二产业;消费再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物价涨幅仅2.6%,远低于3.5%的预期目标;新增就业人口1300万,超额实现9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上述这三个“超过”,显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
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这是IMF两年来首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则表示,过去五年世界经济一直依靠新兴经济体这个引擎拉动;现在发达经济体将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引擎。但几大国际机构依然看好中国经济。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均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5%,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将增长7.7%。在所有重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增速将依然领先。
而上周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所谓有利条件,以笔者理解,一是上述三个“超过”,奠定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牢固基础;二是中央确定的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各地方政府普遍确立了“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的观念,并对当前的反腐和扫黄,堵住奢靡的生活作风,可能对GDP产生的短期影响,治理污染,削减污染产品的产能,也会暂时影响GDP有了深刻认识与思想准备:在GDP增速下降时,单位GDP的“含金量”必须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尽快到位。如今,在全国31个省份中,有22个调低了今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已凝聚为社会共识;四是中国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问题。
再来看不利因素,一是产能过剩依旧是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到目前为止,全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这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二是作为经济高速增长重要支柱的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和调控,一线城市楼价依然高企,而部分三线城市则出现了楼价跳水现象。房地产关联度高,未来走向关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三是地方债务风险是影响经济运行的“暗礁”。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20万亿元,这些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不容小觑;四是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看,美欧再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以页岩气、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美欧经济复苏态势基本确定,全球新经济发展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这些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促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突破创新,争取在新技术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力促中国经济再跃上新台阶。为此,扎实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就应继续淡化增长速度,强化提质增效。
无疑,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对此,上周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有了明确部署,实现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2月28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更强调,各项改革任务都应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已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改革试点,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取得成效。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对今年不具备条件、暂不启动的改革任务,要创造条件,抓紧做好前期准备,争取适时启动。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全国各省区市全都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或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将本地区改革任务作了项目化、责任化的分解。预计这次全国两会的成果,将成为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动力,而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启动和加速推进,将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将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