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私募
  • 基金继续瞄准结构性热点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亿份)
  •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 当违约成为现实
  •  
    2014年3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基金继续瞄准结构性热点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亿份)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当违约成为现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违约成为现实
    2014-03-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3月4日晚间,一纸债券的付息公告再度震惊市场。根据*ST 超日公告,“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8980万难以全额兑付,只能支付400万。至此,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内,首例债券利息支付违约事件正式发生。

      受此影响,次日交易所的一些相关交易品种出现明显下跌。5日的上证公司债指数和深公司债指数双双跳空低开,截至上午10点前,11中孚债下跌3.2元以上,12中孚债下跌2.50元,12中富01下跌1.711元,11华锐02下跌2.0元,12墨龙01下跌1.81 元,12三维债下跌2.09 元。到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相对低评级个券近乎全盘皆绿。相关债券收率不断刷新近期高点。

      事实上,关于超日债可能违约的情况此前市场已有所预期。一方面,该债券此次整体付息额度较高达到8980万元,另一方面,该债券的发行公司,所处光伏行业不景气早已陷入困顿。公司已被*ST(即有被相关机构认为有退市风险)。由该公司履行利息支付的可能行非常小。

      如此基本面,为何市场在相关公告后仍有大吃一惊之感?

      其实,市场感到吃惊的并不是债券发行主体支付利息能力的丧失,而是地方财政以及相关机构拒绝履行“兜底”责任的态度。纵观过去几年公司债市场上发生的几期濒临违约的风险事件,包括山东海龙、江西赛维等,最后均由地方财政履行了风险“兜底”。每次均是“虚惊一场”的结局,令相关投资机构养成了“本地债券不能违约是地方财政的必然选择”的结论。而这次却是在富庶的上海,爆发了首例违约事件,自然要令投资者有点意外了。

      更令一些市场感到担心的是,未来和超日债背景相同的公司债情况还很多,包括同处相同地区和行业的公司债。超日案例一开,是否会有绵延跟风?利息违约后,本金偿付是否也会违约?甚至上述情况会否波及其他“刚性支付”品种,比如信托、合伙制企业等各类融资品种?

      从种种迹象看,此次超日债的“违约”不是偶然,一方面,过去一年我国明显收紧了对于地方财政收支的约束力度,刚性支付的最后壁障的已经显现缺口。另一方面,在信贷和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下,各地腾挪化解债券违约的财技空间较小。在一些资本市场意识发达的地区,以市场化方式应对相关事件恐怕是一个趋势。当然,上述处置必然是以不发生区域或系统性金融波动为前提的。

      地方兜底不会绝迹,但违约已经开始。中国融资市场的新的一页已经缓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