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草甘膦供应紧张 多公司停止报价
  • 贸易战风声再紧
    光伏或遭澳大利亚“双反”
  • 见“医”思迁 各路资本热衷医药行业并购
  • 促进集成电路发展
    天津版政策落地
  • 京沪楼市
    “小阳春”不尽如人意
  • 掘金医改
    上市公司扎堆“从医”
  •  
    2014年3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新闻·公司
    草甘膦供应紧张 多公司停止报价
    贸易战风声再紧
    光伏或遭澳大利亚“双反”
    见“医”思迁 各路资本热衷医药行业并购
    促进集成电路发展
    天津版政策落地
    京沪楼市
    “小阳春”不尽如人意
    掘金医改
    上市公司扎堆“从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见“医”思迁 各路资本热衷医药行业并购
    2014-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阮奇

      

      一边是辉瑞、阿特维斯为首的外资仿制药巨头剥离仿制药业务、退出中国市场,一边是拜耳“卷土重来”36亿元收购滇红药业。在我国医药行业进入并购整合高潮之际,外资仿制药巨头蠢蠢欲动、见“医”思迁的心思,频频引发国内PE界对医药并购的“头脑风暴”。

      近日,记者从与各位PE大佬的畅谈中获悉,在生物医药众多细分行业中,医疗器械行业仍将延续前期的并购热潮,持续“发烧”成为各路资金争相竞逐的最佳标的。而洋药企“吃中药”的最终疗效还有待长期观察。

      

      PE“勤练器械”求健康

      据了解,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保健意识的显著提升,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平均增速将高于药品行业。发达国家器械与制药的产值比约为1:1,而我国器械收入约占药品市场规模的10%,市场扩容正在进行中。记者从多家券商机构获悉,预计2014年医药行业政策环境会有所变化,总体偏紧,但在个别细分子行业中的政策会比较宽松,主要投资机会将出现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就2013年表现来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清洁技术、互联网等行业活跃度较高。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共完成103起,涉及金额21.64亿美元,同比分别上涨53.7%、27.6%。其中,医疗器械并购案例达22起。

      “相比生物制药,目前对医疗器械的投资、并购案例较多,主要在于其审批周期短,千百万即可启动,短期内即实现可观的回报率。”三江资本总裁杨翠华介绍。此外,杨翠华向记者透露,延续去年苦练“器械”的劲头,公司今年将继续重点布局医疗器械,尤其是以骨科为主的传统医疗器械领域将是公司未来重点关注的领域。据悉,目前公司已着手与优质标的进行接洽。

      三江资本的投资眼光同时得到另一PE大佬的认可。昨日,同创伟业副总裁张啸告诉记者,今年公司会重点关注医疗器械,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医疗等特殊标的。而百奥维达合伙人李毅则明确指出:“未来10年至20年,微创型、创新型等个性化医疗将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该领域投资的成功概率较大。”

      

      洋药企“吃中药”保市场

      国内PE、药企将医疗器械视为“香饽饽”,国外药企却想通过“吃中药”保市场。日前,德国拜耳拟36亿元收购滇红药业的消息引发业内对中国医药市场新思考。

      在张啸看来,拜耳收购滇红药业,一方面体现了外资药企对中药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国际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他们希望能够从认可中国的文化、情感和伦理上接受中药,而不是通过西药的方式进入。这是很多市场观察人士以及投资者所忽略的一点。”

      “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的保护相对西药更加严格。从保护方式和时限分析,产品一旦获批中药保护品种,其能够形成垄断性销售的时间会相对延长。这也是中药能够吸引国际药企的一个原因。”张啸表示。

      不过,杨翠华认为,拜耳“吃中药”应该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过这一案例也预示国内医药行业整合在即。整体来看,国内仿制药企业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对此,九鼎投资此前接受记者采访也指出,长期看,行业的整合并购是大趋势,并购是资本市场未来的主战场。目前的并购主要是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随着IPO重启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并购市场会更加火热。未来的并购将不仅在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海外公司等多种模式都会更加频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