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裴文斐 ○编辑 王诚诚
新铺的水泥路将塔桥村的农田分为两块,一侧是宿州·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规模化种植,平整的农田,绿油油的麦苗、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记者眼帘,几台大型农业机器正停靠在田边“休憩”;另一侧则是塔桥村村民自己的农地,一眼望去,毫无边际,仿佛绿色的海浪,麦苗挺直了腰板,仿佛在告诉人们,自己丝毫不逊色于对面的邻居,两位村民正在田里施肥。
步行约1公里后,来到了塔桥村村落,零星站着几位刚从自家田地里施肥归来的村民,正站在路旁望着示范区区里的农地,他们向记者表示,自家种了数十年的地,租出去真有些不舍,同时他们也有些“抱怨”——并不欣赏示范区的种植方式,“比如现在这个季节,小麦应该要施两次肥,示范区里面就施了一次;耕地的使用上也不如我们节约……”
不过大部分村民均表示对租金还比较满意。
“我家有两亩地2011年的时候就租给示范区了,此后每年10月都会收到租金,租金按每亩1000斤中等质量小麦最低保护价计算,去年每亩地收到1100元。”该村民告诉记者,“假如自己种地,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每亩地收入约在1500元左右,相比之下租金虽然少,但是几乎旱涝保收。”
当记者询问未来是否还愿意继续把自家农地租给示范区后续三期项目使用时,几位村民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有一位村民甚至向记者咨询下次租地的时刻表,并表示愿意把自家所有田地都租给示范区。
记者采访后发现,村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对示范区的种植方式非常挑剔,认为远不如自己种得好,浪费了田地;但同时又在经济利益面前妥协。“家里有孩子的比较有优势,本来年轻人就不愿种地,可以出去打工,等于赚两份钱,经济还是有帮助的;就是一些上年纪的人比较苦闷,地租出去后,无法外出打工,你让他们干嘛呢,生活少了一个盼头。”一位村民如是说。
“土地流转农民还是得实惠的。”姜劲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种地本来也很辛苦,一年每亩地必须经过犁地、打药、锄草、施肥等劳作才换来1500元收入,况且愿意种地的年轻人也很少,他们现在乡镇打工一个月也有2000余元,到浙江、福建、广东省等地区收入更高。”
“示范区还能解决部分当地用工问题,其一年用工约20-30人,固定工资1500元/月,还有五险一金、过节费;农收时节会雇佣几百人,一天70元/人。”姜劲松告诉记者,“自从2011年土地流转开始,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去年很多村民盖起了二层小楼,今年过年好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开着车回来,牌照多来自周边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