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广告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为新经济周期营造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
  • 官员房产申报数:你填几套?
  • 微刺激:最大限度避免负效应
  • 三轮“微调”力求稳健释放经济活力
  • 一次关乎我国手机业
    命运的专利裁决
  • 从国际金融中心高度看战略新兴产业板
  •  
    2014年4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为新经济周期营造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
    官员房产申报数:你填几套?
    微刺激:最大限度避免负效应
    三轮“微调”力求稳健释放经济活力
    一次关乎我国手机业
    命运的专利裁决
    从国际金融中心高度看战略新兴产业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国际金融中心高度看战略新兴产业板
    2014-04-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桂浩明

      

      开设战略新兴产业板,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近提出的工作设想,虽然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设计阶段,但这个构想意义重大,已在市场引发出阵阵涟漪。

      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就在不久前,英国商业智囊机构Z/Yen集团发布了第1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在该指数中上海位居第20名,而深圳则从上一期的第27名大幅上升到第18名。这是亚洲地区排名上升最快的纪录,并且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上海。当然,这个排名是否科学,又具有多大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显然是见仁见智的事。但不管怎么说,客观上这个金融中心指数提示了上海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中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熟悉中国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这几年来沪深股市走势疲弱,而相比之下,上海股市的情况则更为严峻,不说别的,上证综指至今还停留在14年前位置上,而且成交量也被总体规模比它小得多的深圳股市超过。无论是融资与再融资,还是收购兼并,上海资本市场的能量与能力都明显不足。也许,这也是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靠后的一大原因吧。

      在笔者看来,上海股市近些年来的相对疲弱,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先的定位有关。根据约定俗成的分工,上交所主要上市首次发行规模在8000万股以上的公司,而这些大都是传统产业中成熟的、业绩比较稳定的企业。无疑,这些都是行业内的优秀公司,具有相应的投资价值。但是在国家转变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上市公司结构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属于新兴产业的公司不多,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比例更低,上海股市在上市公司结构上显得四平八稳,市场因此缺少活力,自然难以吸引投资者,结果也就使得作为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定价能力与筹资能力大大萎缩。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方式,最近相关方面提出在上证50指数样本股上率先恢复T+0交易的建议,就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主意。相对于T+1来说,T+0明显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活跃度。不过,如果以国际成熟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沪市现在的换手率也还不算低,在股价本身缺乏弹性的背景下,恢复T+0是否能够起到预期中的作用,是有许多不同看法,存在争议。而如果从调整沪市的上市公司结构入手,特别是为涉足战略新兴产业的公司扫除上市障碍,把那些符合经济调整趋势的朝阳行业中具有长期增长前景的企业吸引过来,让资本市场来助推其发展,无疑是战略性的抉择。有了这样的战略调整,沪市上市公司结构老化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市场全面切入了新经济,踏准了在新时期发展的节奏,自然就会吸引增量资金,不但是使市场重新焕发活力,并且也能获得被公认的资产定价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到那时,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定会得到相应上升。

      在沪深股市二十多年的历史中,深市曾经长期弱于沪市,但在推出了中小板以及创业板以后,深市上市公司结构有了很大改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在利用资本市场扶持一批新兴产业企业上也取得很大进展,市场格局与面貌随之大变,活力大增,这大大提升了深圳的金融影响力,市场的向心力,聚集了深市的人气。

      显然,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资本市场方面,着力调整上市公司的结构能收一举数得之效,既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高度有效地服务于新经济。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把眼界拓宽,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高度来看待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设计与创立。最近,证监会也已明确表示今后企业将可以自行选择上市地点,这就打破了小盘股只能在深市发行上市的制度壁垒。现在对沪市来说,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梳理并着手消除目前还存在的各种不符合市场发展新方向的种种障碍,整体强化交易所的服务能力,真正做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增强交易所的竞争力,让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创设成为沪市重振雄风的契机。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