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专版
  • 9:专版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拐点还是假摔?科技股抛售潮席卷全球
  • 中上协与投保基金合作
    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
  • 保监会新规6月1日实施 保险公司间同业并购开闸
  • 大商所胶合板期货首批仓单生成
  • 2013年我国重返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 资本项目顺差高企触动调控神经
  •  
    2014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财经新闻
    拐点还是假摔?科技股抛售潮席卷全球
    中上协与投保基金合作
    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
    保监会新规6月1日实施 保险公司间同业并购开闸
    大商所胶合板期货首批仓单生成
    2013年我国重返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 资本项目顺差高企触动调控神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拐点还是假摔?科技股抛售潮席卷全球
    2014-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科技股拖累下,纳斯达克指数上周五跌幅达2.6%;在7日亚洲交易时段,科技股继续呈现跌势。接踵而至的抛售潮背后,关于科技股泡沫的争议声四起

      ■有观点认为,这波跌势帮助科技股回归合理估值,但也有人指出,一些个股的估值仍远高于主要股指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秦风

      

      从游戏开发商,到各种互联网企业,再到生物技术类个股,近期美股市场的科技股正经历一段艰难岁月。在7日的亚洲交易时段,科技股继续呈现跌势。接踵而至的抛售潮令曾经的辉煌黯然失色,关于科技股泡沫的争议声也再度四起。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波跌势帮助科技股回归合理估值,但也有观点指出,一些个股的估值仍远高于主要股指。

      在7日的亚太股市交易时段,不少科技股遭遇抛售。在中国香港市场交易的腾讯控股大跌4.5%,金山软件重挫超过6%。在日本,致力于IT产业投资的软银收低4.6%,拖累当天日经225指数收低1.7%,报14808.85点,创4月1日以来最低收盘位。而旗下拥有通信应用Line的Naver在韩国市场大跌超过6%,网游开发商NCsoft跌幅近5%。

      这种抛售在上周五的美股市场已经有所体现。谷歌A股下跌4.6%,创下2012年10月份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脸谱网也大跌4.6%,两天累计下跌9.5%。雅虎跌去4.2%至去年11月份以来最低位。截至当日收盘,纳斯达克生物科技分类指数跌幅也高达4.1%。

      在科技股的拖累下,纳斯达克指数在上周五的跌幅高达2.6%,为2月初来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该指数在此前一个交易日已经下滑近1%,上周累计跌幅为2.8%,并且较3月5日所创的今年收盘高位跌去超过5%,而今年的累计跌幅为1.2%。

      科技和生物技术股曾引领去年美股的涨势,纳斯达克指数去年累计飙升38%。瑞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新科技企业,即估值普遍偏高的高成长科技公司的股价大幅调整,从而引发了这些股票的上涨盛宴是否已经结束的讨论。与此同时,增长温和但估值有吸引力的“老科技”公司的股价开始有出色表现,但也引发了资金是否从“新科技”转向“老科技”,即从成长股转向价值股的问题。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股票分析师Sundeep Gantori 认为,这种转换每年都会发生,因此建议投资者在投资科技股时采取平衡方式。从基本面来看,“新科技”公司没有任何改变,股价回落的原因主要是估值高企导致的获利回吐。因此该机构建议利用当前股价走低之机,买入预期第一季度盈利表现强劲的某些科技股。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不应忽视部分“老科技”股,建议在成长股和价值股之间进行多元化投资,以防在板块转换时措手不及。

      知名经理人邓普顿新兴市场集团掌门人马克·莫比乌斯7日则表示,他正在买进科技股,因为部分个股在遭遇抛售后已经回归合理估值。

      也有海外媒体分析指出,尽管经历大跌,一些科技股的估值仍高于基准股指。以脸谱网为例,其股价已较不到一个月前的日内纪录高位跌去约22%。但截至上周五收盘时,该股今年迄今仍上涨近3.8%。生物科技股中,制药企业Alexion股价较2月25日创下的当日高位下跌23%,该股年内迄今累计涨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