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宏观
  • A6:研究·市场
  • A7:研究·财富
  • A8:数据·图表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期待理论大突破为国企赢得改革新空间
  • 投资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 试看“市场归市场”如何“且行且平衡”
  • 大数据:
    商业竞争“定海神针”
  • 对楼市沉默才是“稳增长”最重要砝码
  •  
    2014年4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期待理论大突破为国企赢得改革新空间
    投资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试看“市场归市场”如何“且行且平衡”
    大数据:
    商业竞争“定海神针”
    对楼市沉默才是“稳增长”最重要砝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楼市沉默才是“稳增长”最重要砝码
    2014-04-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赵 晓 李慧忠

      

      国务院在4月2日的常务会议上推出了促使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新一轮组合拳,包含小微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加大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三部分。这被不少学者评说为“微刺激”、“微调整”政策。而在笔者看来,从表面上看,这些政策其实并没有太多新意。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已多次推行,但效果却总是很骨感。一来在执行层面往往容易走偏,具体的实惠总是落不到小微企业兜里;二来由于实体经济不挣钱,当前实体经济已经下滑到很严重的程度。除非有大的利好,否则短时间内经济很难提振。城市的棚户改造和铁路交通投资一直是政府屡试不爽的拿手戏,更无新意。但是,这些看似无新意的“稳增长”的“微刺激”组合拳,背后却有不少值得细细琢磨的内涵。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前两个月的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几乎都呈现同步下行的态势。3月汇丰PMI终值48.0,创8个月最低水平。尤其是2月的出口额数据1141亿美元,同比下降18.1%,环比下降44.91%;而当月进口额却同比增长了10%。日元的大幅贬值使得一辆普通丰田汽车的售价从30万直降至20万,可见其对中国进出口的冲击有多大。不言而喻,尽管我们都深信今年7.5%的目标最终会实现,但一定是困难重重。那么,政府的核心抓手在哪里?

      这个核心抓手还是绕不过房地产。据我们的观察,本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沉默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回顾过去9年,全国两会期间未提及房地产调控的年份只有两个。第一次是在2009年,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明白,当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次就是今年,这足以看出本届政府对当前经济大势的判断。另外一个事件也侧面印征了上述判断。前段时间市场传言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尤其是兴业银行停贷的消息,直接引发了沪深两市地产股板块的集体急跌。但在之后不到一周,就有12家银行发布公告辟谣。

      我们再梳理一下政府对当前楼市的应对策略:第一,之前对于房产税出台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现在来看今年推出房产税的可能性已接近于零,即楼市调控不会再加码;第二,今年中央政府也不再强调对各地方政府的房价调控目标的考核;第三,本届政府绝口不提房地产调控,即便提及,也只谈加快保障房建设;第四,一旦楼市出现异常波动,有形之手总是及时熨平并稳定市场预期。由此,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政府对楼市的策略,那或许便是:尽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应对楼市问题,政府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观察房地产一线市场即一线大城市京沪穗深的情形,当前的楼市格局确实不适合再来一次调控加码。以往,每年的3月都是房地产成交的旺季,而今年的3月各地楼市成交惨淡。在北京,当月二手房成交量仅为8943套,下降近七成左右,创下了6年来同期二手房网签数量的最低纪录。市场观望情绪明显加重,而观望的背后无疑是对市场信心不足。

      更严重的是,这种信心不足不仅体现在楼市上,也体现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09年温家宝的这句话放到当前同样适用。因此,如何提振市场信心是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据我们的推断,当下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期待: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不小的下降空间。从2012年5月12日存准率下调0.5%之后,存准率就一直维持在20%的高位运行。除了2011年楼市明显过热时存准率最高上调至21.5%之外,当前的存准率水平在过去十年里都属于明显偏高的状态。

      其次,刺激消费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收入,公务员加薪之议很有可能在2014年落地。一者过去十年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一直没有大幅提升,二者它也符合执政者自身的利益诉求。刺激消费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收入。

      最后,货币资金的集中投放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2013年我国GDP顺利实现了7.7%的增幅,这与去年第三季度集中投放下半年的所有货币有很大相关。今年第二季度或许会成为货币资金的集中投放期。

      (作者赵晓系北京独立经济学家、李慧忠系高和资本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