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信托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蓝筹板块造势明显 短期资金博弈难抗长期结构调整
  •  
    2014年4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焦点
    蓝筹板块造势明显 短期资金博弈难抗长期结构调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蓝筹板块造势明显 短期资金博弈难抗长期结构调整
    2014-04-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蓝筹板块造势明显

      短期资金博弈难抗长期结构调整

      4月以来,沪深股市整体反弹,冰封已久的蓝筹股悄然逆袭,上周二两市更是在金融股的带领下走出大涨行情,而沪港通的政策利好更为蓝筹启动烧了一把火,有基金公司人士也强调政策托底可能使得资金短期的博弈中偏向于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但由于调结构仍是长期趋势,市场的机会仍将是结构性的而非系统性的。

      ⊙本报记者 安仲文

      政策托底蓝筹

      蓝筹股蠢蠢欲动的背后是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以及稳增长的基调。4月2日国务院议提出稳增长类措施,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还研究了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而上周出台的重磅消息沪港通无疑将蓝筹股更进一步推到反弹的舆论当中。

      信达澳银基金认为,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处于缓慢下行通道,政策托底预期正在兑现;资金市场利率保持相对较低水平,新股发行仍未放行;同时在市场表现方面,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海外股市映射仍然使得市场热点不断;公司认为近期在缺乏显性风险因素释放的情况下,股票市场有望维持震荡上行格局。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近期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沪港通将使得沪港资金双向流通,由于目前A股蓝筹股估值较低,港资流入抄底蓝筹股的可能性极大。他认为,任何的市场开放都会有资本流出和热钱涌入的风险。但与内地资金涌入港股相比,他认为港资进场抄底A股蓝筹股的可能性更大,由于一直以来A股都始终落后于国际市场,沪港通开放后,A股将更容易受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

      前期的政策托底已经显著的在为蓝筹股的启动进行造势,而沪港通无疑又成为部分机构资金看空成长、看多蓝筹的又一重大依据,而在3、4月间,A股蓝筹板块的稳步上行与中小盘股的惨跌已经表明了部分基金已经开始有计划的撤离中小盘股,并开始加仓蓝筹股,尤其是一些原先持防守策略的基金更开始上调仓位至中性水平,而其依据在于蓝筹股可能具有价值回归的可能。

      显然包括沪港通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都彰显了当前A股蓝筹板块可能迎来第二春的可能,尤其是在长期下跌之后,阶段性反弹的需求的强烈。而当基金和其他机构逐步从中小盘股兑现收益后,基金经理转战蓝筹股的动能显然大大增加了。理论上而言,中小盘股短期内巨大的赚钱效应给基金经理给基金经理制造了挪腾蓝筹板块的空间,部分基金经理显然可能一身轻松的携带中小盘的获利资金来到蓝筹。

      而在研究机构来看,沪港通至少在短期内对蓝筹股形成正面利好,这使得任何资金都很难忽视已经长期超跌的蓝筹。众禄基金研究中心任务,沪港通利于激活持续低迷的上海证券市场,增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及活跃程度。目前上证市场估值偏低,对境外资金有很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上述机构还认为可能在短期或加速市场风格转换,沪股通涉及的股票范围蓝筹风格都比较明显,而且,港股和A股市场在股票估值上有很大差异,港股担心流动性不足,更偏好大盘蓝筹股,蓝筹股估值高于小公司估值;而A股更偏好成长股,小公司的估值普遍要高于大盘蓝筹股。目前A股市场蓝筹股的价格普遍低于港股市场的H股。这些个股全部集中在蓝筹股尤其是大盘蓝筹股,其中以金融股居多。如果港股和A股互通,A股的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将会向港股看齐,A股相对H股的折价将收敛。而高估值的成长性个股的吸引力或出现下降。

      在上述背景下,基金公司纷纷开始减持中小盘股,并开始押注蓝筹。兴业证券认为,沪港通的中长期意义在于改变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估值体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投资风格将更加多元化,价值股投资和成长股投资都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并逐步摆脱当前存量资金博弈市场的“追涨杀跌、风格轮动”的游戏。在资产配置建议上,信达澳银基金也建议精选食品饮料、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等景气高确定性行业进行战略布局,而在主题方面,建议重点关注自贸区、国企改革等涉及蓝筹的主题。

      

      短期博弈或偏好蓝筹

      虽然政策托底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但部分基金经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显示出当前市场的态度正呈现多元化,A股市场投资机会可能也并非单边行情。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日前认为,上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研究了多项稳增长政策,包括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这可以看作是对一季度经济下滑担心下的稳增长刺激政策,也可能促使资金短期内投资策略出现一些调整,比如在短期的博弈中可能会偏向于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

      “但我们可以就此而转为高度乐观的情绪吗?恐怕还要再等一等。”上述基金公司人士指出,首先,制造业PMI和工业增加值只占国民经济不到一半的比例,还有相当大比重的服务业并不能通过这几个高频指标反映。宏观经济到底差到何种程度,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处于猜测阶段,下周的宏观数据的公布才会给出定论。因此不妨先看看经济基本面是否有想象的那么差。其次,国务院出台的这几项刺激政策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多家机构都做了相关测算,乐观的估计也就是拉动GDP0.1至0.2的百分点。事实上,正如之前所指出的,当前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并非刻意地去刺激经济,而是为经济托底,当经济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后,调整结构才是长期趋势。

      也有基金人士强调,在此时市场风格变化不定,周期与成长孰优孰劣尚难分高下之时,切不可盲目乐观、矫枉过正。“政策为经济托底的第一步往往是预期管理,喊一喊就会有用,‘望梅’也会‘止渴’,但做比说更重要”前述人士认为,长期目标仍然是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会议提出的棚户区改造、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以及铁路建设也都偏向于结构性调整。

      因此,成长股因蓝筹异动而丧失机会的可能性并不大,尽管海外科技股行情的暴跌影响了A股市场的信心,但海外市场大跌仍然是情绪引发的。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认为,与美国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相比,当前的纳斯达克市场至少还有业绩的支撑,估值水平也并非过高,短期内纳斯达克的调整行情可能还会再影响外围科技股市场,但长期走势并没有变化。

      

      市场大势仍是转型和成长

      因此,政策上的部分因素以及外围市场的情绪效应很难根本性的左右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从估值的角度看,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市盈率水平虽然正处于历史相对高位,短期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但长期来看转型和成长仍将是市场重要的投资主题。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鹏认为切不可对指数抱有太多期望,系统性机会整体上是缺乏的。他认为,经济基本面上,从今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看,制造业PMI、发电量增速均处于近期低点,钢铁、煤炭库存处于高位而价格跌至低点,显示出需求依旧偏弱。1-2月份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成交面积出现了同比下滑,而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维持在去年的水平,如果3-4月份销售增速不能恢复,房地产库存会再度累积,房地产投资届时将转而下滑,对经济下行的担忧还将进一步加剧。

      而在市场资金面上,上述基金经理也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的重心上移是必然,资金面难现超宽松的预期,市场缺乏系统性机会,将使得市场较适合呈现结构性行情而非全面性行情,只能做结构性挖掘。

      而结构性挖掘投资机会反映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那么转型和成长仍是重要的投资主题。基金公司人士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实现质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蜕变,在这一过程中以成长股为代表的中小板创业板将有蕴含大量投资机会。短期来看,创业板面临一定的估值压力,但经过调整后,那些真正有着良好的成长性、估值水平回落到合理区间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会受到资金的青睐,仍会有良好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