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信托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李克强:放权要真正放给市场
  • 两融余额
    破4000亿元大关
  • 曾俊华:沪港通将遵三原则积极推进
  • 一季度GDP数据:不以高低论短长
  • 中金所正研发权益、利率、汇率三大类衍生品
  • 期货业转型进行时
  •  
    2014年4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李克强:放权要真正放给市场
    两融余额
    破4000亿元大关
    曾俊华:沪港通将遵三原则积极推进
    一季度GDP数据:不以高低论短长
    中金所正研发权益、利率、汇率三大类衍生品
    期货业转型进行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季度GDP数据:不以高低论短长
    2014-04-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日程,几天之后的4月16日,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将集中发布。承压前行之下,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意味着什么?GDP小数点之后的数字变化,是必须忍受的阵痛,还是新一轮刺激的开始?预计中的“再创新低”是可以从容面对的波动,还是必须认真应对的危机?这一系列的问题,让三天之后的GDP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事实上,对于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分析从3月开始就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近期宏观经济各个先行指标的出台,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更是在人们的心中有了大概的轮廓。

      4月1日,PMI数据在连续3个月回落之后微升,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平稳向好的整体态势;然而用电量和货运量的同比增幅回落,则增加了人们对微观层面经济活力的担心;如果再结合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4年以来新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等一系列数据,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4年伊始依旧在承压前进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尽管不同的研究机构大都预测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将承压下行,GDP增速会进一步回落至7.5左右,但对于如何应对和认识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认识。

      对于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形势,国家信息中心这样分析:进入2014年,上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和积极因素会继续发挥作用,经济体制改革也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问题、财政金融潜在风险、房地产市场分化等矛盾和问题继续积累,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稳中趋缓。建议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城镇化为抓手扩大内需潜力,加快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财税等领域的改革,夯实使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发挥作用的微观经济基础。

      与国家信息中心对宏观经济略显从容的分析、建议不同,一项由上海证券报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季度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几乎参与调查的机构都一致性认为,201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将比上一季度的7.7%水平显著下降。由于未来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可容忍的底线水平(7.0%),又由于支撑当前短期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限,同时经济下行也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构及专家提议,应当提前出台刺激政策,推动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的趋稳与回升,而不能坐视经济增长的直线下滑。

      对于即将发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对于可能再次回落的GDP数据,究竟应该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就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其实,对于有着丰富宏观调控经验的中国而言,实现一个季度的数据“逆袭”实在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投资数量紧一紧,货币投放松一松,只要这“双管齐下”,经济增速就能快速回升。可是回升之后呢?当政策效应逐渐褪去,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活力,依赖的只可能是下一轮经济刺激。

      不以快慢论成败,不以高低论短长。面对可能出现的“放缓”与“回落”,考验中国的已经不再是快速反应的调控能力,而是稳健改革、着眼长远的耐心与定力。中国经济需要速度,但更需要的是健康的、有含金量的速度。(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