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力保“刚性兑付”是误读
  • “99号文”指明信托转型六方向 业内称转型非一蹴而就
  • 景顺长城优选稳健
    获取超额收益
  • 遗失公告
  • 经济要盘活,调控要灵活
  •  
    2014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研究·财富
    力保“刚性兑付”是误读
    “99号文”指明信托转型六方向 业内称转型非一蹴而就
    景顺长城优选稳健
    获取超额收益
    遗失公告
    经济要盘活,调控要灵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要盘活,调控要灵活
    2014-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涛 ○主持 于勇

      

      近期多项经济指标显示,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再次下滑至7.5%以下。对此海外有关“唱空中国”的声音再度升高,国内关于政府可能再度刺激经济的论调也不绝于耳。而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等措施,政策一出,坊间即刻惊呼新一轮“刺激”开始了。该种解读是否符合本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经济逻辑呢?

      去年6月27日,国际知名投行巴克莱银行曾发布报告提出“克强经济学”的概念(Likonomics),并归纳了这一概念的三个核心内容:不用经济刺激、去杠杠和结构性改革,这还是中国领导人名字首次被冠以经济学之前。观察上世纪美国的“里根经济学”、英国的“撒切尔经济学”以及当前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均体现出一个共性,就是领导人的经济理念和逻辑对于实际政策的影响巨大。

      实际上李克强总理于去年9月11日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已经给出了答案——“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我们权衡利弊,认为这无助于解决深层次问题,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而在权衡之下,如何保证实现本届政府的既定目标呢?就体现在一个“活”字上,笔者认为本届政府经济逻辑的核心恰恰就在这个“活”字上,而观察本届政府一年多来的施政,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活”。

      第一,通过减法和加法,激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何谓“减”?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用李克强的话讲就是要“管住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至今本届政府已累计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何谓“加”?就是加强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用李克强的话讲政府作为监管者要敢于做“恶人”,以保证市场契约真正发挥作用。

      这一加一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市场,托稳市场,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能够起到核心作用,让守规者发财,让坏规者受罚。

      第二,通过明确经济运行的目标区间,在稳定预期的同时激活微观信心。

      在上述政府和市场边界重新划分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在短期内必然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微观经济主体必然也会经历认识模糊的阶段。如何把这些不确定性稳定下来,就需要稳定预期,因此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即清晰的提出本届政府将采取“上下限”的经济调控,“下限”就是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胀。说白了,就业和通胀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经济政策就不会出现方向性调整。

      第三,通过“破立并举”来搞活有增长保证的结构转型。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预期目标也稳定了,接下来就是采取什么做法的问题了,李克强的做法显然不是坊间所讨论的“先破后立”的策略,而是采取了“破立结合”。

      “破”的方面,就是通过容许一些信用事件在小局部发生,来重新树立市场契约精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某些地方政府软财务约束的毛病。例如,今年金融市场的一件大事就是“11超日债”打破了刚性对付,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第一只违约债券,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出了问题,政府必救”的反市场出清的潜规则。

      “立”的方面,就是通过一些创新手段,将看似无解的存量问题“盘活”。例如,4月2日国务院会议上有关国开行定向发行住宅专项金融债券的解决“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的政策。笔者认为仅仅从“中国两房”来评判本次住宅金融融资模式的创新,显然是将总理的 “大棋局”误看成了小格局了。因为,作为城镇化的存量问题,棚户区改造一直缺少有效足额的资金支持,而国开行也苦于融资成本的上升而难以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同时像邮政储蓄银行这一类金融机构则受制于较低的融资提供能力,只能将大量存量资金转存至央行和同业,而通过住宅金融的定向机制,就可能将这几个困境打通,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模式尝试成功并得以推广,那么棚户区改造还可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其他融资机构的增量资金也有了好的施展之地。

      综上对于新一届政府一年多施政的复盘,应该能够较为清晰地理出新一届政府的经济逻辑即一个字——“活”,经济要盘活,调控要灵活,那么老百姓才能乐活。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