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环境目标
    比效率目标更重要
  • 碳交易求变
  •  
    2014年4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调查
    环境目标
    比效率目标更重要
    碳交易求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环境目标
    比效率目标更重要
    2014-04-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宋薇萍 ○编辑 秦风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与内涵,上证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发中心主任陆冰清和长期从事碳交易市场研究的天津工业大学法学系教师李树成博士。他们分别就碳交易立法、碳交易制度完善等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碳交易呼唤国家层面立法

      记者:从国际经验看,一个成功的、成熟的碳交易市场,需要哪些构成要素?为了打造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未来还需要在交易制度、法律法规等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李树成:碳交易制度包含很多具体制度:如中长期和短期减排目标、配额分配、交易和登记平台、MRV、灵活履行机制、价格控制措施、法律责任、市场监管等,提高法律位阶是国家统一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配套制度也需要同时建设,如会计准则、税收、金融安全和反洗钱制度等。此外还要重点考虑市场对接问题,包括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关系、国际市场间的对接、CCER信用的抵消机制等。

      陆冰清:我们希望得到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政策,包括国家法律层面的支持。从国际市场看,碳交易的法律规格是很高的。欧盟是以欧盟的法律体制出现的,美国起码是州法律,澳大利亚是国家法律,中国却仍停留在很基础的层面。我们希望能有支撑政策,包括处罚、核算等,因为要做全国市场,肯定要有统一的办法和规则,才能形成合理的碳价格。

      记者:目前碳交易买方需求旺盛,但卖方相对谨慎。目前的配额方案是否合理?未来能否实现将一个地区的全部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

      陆冰清:上海的配额方案是相对公开和固定的。2013年底发放配额的时候,把3年的配额都发了,企业对三年的情况已十分了解,对未来的排放预期也十分清楚。我们不允许私下交易的方式。交易系统和配额系统是联动的,配额的转移除了在清缴等特殊情况下允许划转,其他情况是不允许的。

      李树成:全部企业纳入从目前的情况看不现实,还是一步步走比较稳健,将某个行业的全部企业纳入可能更为现实。目前碳市场的买方需求是不真实的需求,反映了市场长期信息披露的缺乏,大家都在观望。

      

      活跃度不是试点的主要指标

      记者:在试点阶段,考察碳交易市场主要看哪些指标,是看市场流动性与活跃程度,还是看企业是否借助市场功能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或者还有其他方面?

      李树成:初期只要建立了就是成功,学习价值大于碳交易制度本身的价值。在评判碳市场试点的指标中,我认为环境目标比经济效率目标更重要。

      记者:就市场活跃度的培育,有什么具体建议?

      陆冰清:我们更多从市场服务和市场氛围上来影响企业,如做些培训,打电话与企业沟通,通过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在交易圈营造这个氛围。此外,我们也在考虑引进机构投资者,现在已有了初步方案,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李树成:市场活跃度不需要培育,人为的活跃是虚假的活跃,是操纵市场的表现。市场的信号让市场去形成,市场不活跃还是国家政策和制度不透明、长期政策变数太大造成的。其实活跃度提高只要一个措施就可以实现,就是把年报和年度上缴配额,改为季报和季度上缴配额。但是,我还是认为市场活跃度不是试点的主要指标。

      记者:经过考察,发现目前碳和金融的结合几乎还是空白。能否在这方面提一些建议,企业、交易所乃至监管层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李树成:目前国际碳市场中碳和金融的结合点在二级市场的投资和自愿市场的碳抵消项目投资。二级市场投资制度和监管引入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就可以了。碳抵消信用的项目投资,国家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制度培育,国家CCER项目也在建设中。各试点中的碳金融的结合点国家还没有完全放开,因此碳金融还只停留在概念上。

      陆冰清:我们希望对交易有一些开放,资本能尽快进入上海交易市场。交易所也希望能够更多的参与到碳交易未来发展上,比如碳金融的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