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上市公司理财成风 风险隐忧渐现
  • “海外并购越来越方便”——财务、法律顾问详解上海自贸区首单成功跨境并购(上接A1版)
  • 投资界流行中性策略
  • 华商主题精选
    稳健持有高成长潜力股
  •  
    2014年4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上市公司理财成风 风险隐忧渐现
    “海外并购越来越方便”——财务、法律顾问详解上海自贸区首单成功跨境并购(上接A1版)
    投资界流行中性策略
    华商主题精选
    稳健持有高成长潜力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理财成风 风险隐忧渐现
    2014-04-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1200

      今年以来,各家上市公司共发布了近1200则公告,宣布其投资理财的相关行为。这些公告除了宣布相关投资进展,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关于上市公司决定提升其投资金额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于勇

      

      和普通个人投资者一样,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情正空前高涨。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在大手笔地将富余资金投向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等投资工具。

      其中,上市公司针对银行理财的投资热情还在持续升温,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投向,让投资理财俨然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副业。对此,市场不仅对其中隐藏的投资风险开始警惕,更是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初衷产生怀疑。

      

      大手笔投资成副业

      4月10日,兖州煤业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4月9日那天,该公司分别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齐鲁银行签订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合同,分别购买了总计额度为49亿元的理财产品。

      除了兖州煤业的大手笔外,双汇发展的投资也堪称“土豪”。该公司4月1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本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于近期购买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发行的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累计金额为160696万元。”多达16亿元的金额同样令人咋舌。

      事实上,这几则公告仅仅是上市公司在近期投资银行理财的一个缩影。上证报记者根据上证资讯提供的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各家上市公司共发布了近1200则公告宣布其投资理财的相关行为。这些公告除了宣布相关投资进展的,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关于上市公司决定提升其投资金额。

      统计还显示,进入4月以来,有近20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利用闲置或自有资金购买了相关理财产品。而在4月7日至4月21日这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上市公司共动用123.9亿元的资金购买了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其中122.9亿元的资金流向了银行理财产品。

      对比2013年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的速度和资金规模正迅速增大。此前有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旬,2013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破千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有逾150家上市公司的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而2012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量仅仅是百亿元的规模。

      仔细研读这些公告可以发现,近期上市公司的投资中,银行理财产品仍占据绝对主流地位,而上市公司偏爱的银行理财产品则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投资期限大都在30天—90天之间,预期年化收益率则大体在3%—6%之间徘徊,略低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收益率。

      

      风险魅影显现

      梳理相关公告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用来投资的理财资金大都标以“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但是,随着上市公司投入理财市场的资金规模日渐庞大,其所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4月9日明牌珠宝的公告显示,截至该次公告,该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总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金额13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的47.4%。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的风险也开始提升。按照2012年12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

      因此,此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为保本型产品。但是从近期公布的公告看,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如4月11日中原内配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购买的洛阳银行“财富宝单一机构客户2014年第11期”理财产品就是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虽然投资了保本产品,但大部分都是浮动收益类品种,且有些产品也是挂钩黄金、外汇等标的的结构性存款。如海特高新4月17日发布的公告就显示,其购买的农业银行“汇利丰”2014 年第 1264 期对公定制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一款挂钩欧元/美元汇率的产品,投资所得的最终收益将视这两个货币对的汇率表现而定。

      而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产品,虽然额度不及银行理财高,但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可小觑。此前有媒体报道指出,工大首创公告称,公司所购买的“中航信托天富2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造成公司目前未能收回本金和相应收益。虽然此事最后由中航投资进行刚性兑付化解,但2013年年末开始不断出现的信托兑付危机也开始敲响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产品的警钟:信托产品收益虽高,然而一旦出现风险,却可能带来本金的亏损。

      “自从去年开始,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蔚然成风。”某上市公司财务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该人士表示,由于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理财需要进行相关公告,“有些公司觉得太麻烦,也有通过与银行签订隐形协议的方式,由银行给上市公司存单的形式来代替理财合同,但这些资金实际上却是以投资理财产品的形式进行的。虽然说大部分公司都相对谨慎,投资的也多为保本型产品,但部分资金也确有流向收益可能更高的非保本产品的,这其中的风险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