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的激进与隐患
(上接封一)
借“养老”为名行“地产”之实?
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在二级市场上的举牌暗战,被业界解读为实际是对土地资源的染指。
记者间接从公司层面证实了市场的这一猜测。多位接近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的业内人士透露说,金地集团、农产品和金融街都拥有极其庞大的土地资源,符合时下保险公司涉足养老地产之所需。通过一步步举牌,掌控这些上市公司的话语权,则有利于其以合适的价格拿下优质土地。
相较于通过二级市场间接拿地的辗转布局,另一家近期被贴上“激进”标签的前海人寿,则直接霸气得多。在近期深圳首块公开出让的养老用地首先拍卖中,前海人寿出价豪爽,很快就把起始仅6850万元的价格定在了4亿元夺下,溢价率约为484%。
自保监会放行保险资金可投资养老不动产项目以来,涉足于此的保险公司仅寥寥数家。对于养老地产,很多保险公司的想法是矛盾的。一方面,它可以向上衔接养老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下游的护理等产业,能够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但一方面,养老产业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这对企业的资金运用开发水平要求很高。
“养老社区产业发展需要长期资本的配合。”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曾多次说,“与传统地产不同,养老社区投资规模大,回报期长,若缺乏长期资本支持,很难获得规模效应并维持长期运营。”
这也是为何太保等大型险企迟迟未在养老地产上下手的主因。“然而,眼下的行业现状是,位居行业第二、第三梯队,甚至是成立时间才一两年的保险公司,就这么高调圈养老地产,未免有点太过着急。”一家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不禁质疑。
有市场人士担忧,部分保险公司圈地动机不纯,借养老为名,行地产之实,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而按照保监会规定,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不动产项目,不得自行开发建设投资项目,不得以分拆形式销售养老项目产权,不得利用销售养老项目产权获得销售收入,这让保险商的经营模式只能限定在“只租不售”的范围内。
虽然没有案例证明保险公司自行开发地产项目,但背后关联交易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有媒体发现,前海人寿成立后一系列重大关联交易都是投资宝能集团旗下地产项目。而宝能集团和前海人寿的董事长均为同一人。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这种保险公司与地产商共同进退的发展模式,在利益共享的同时风险也是共担的。在目前房地产形势下,存在一定不可控的风险,当引起企业及监管的重视。
“投资反哺承保”新模式争议
生命人寿、前海人寿等背后,是一批以民资主导的保险公司的缩影。梳理其股权架构后不难发现,握有这些公司话语权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多来自早年叱咤于地产界和投资界的那些“大佬们”。
他们对于保险行业有着另一番解读,并毫不掩饰其运作保险业的独特路数。在质疑中,他们带领保险公司走上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模式,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投资做大蛋糕,并意欲反哺承保业务发展。
多年来,国内寿险市场一直强调承保与投资“两条腿”走路,通过费差、死差来获取利润。但在他们看来,费差、死差对国内寿险企业利润影响的调整空间有限,唯有利差才是影响寿险企业利润空间的最大波动点。
而实现利差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借助银行渠道,能够迅速实现他们“吸金”的目的,然后将这些资金迅速投入资本市场。通过将投资做大,将总资产做大,再反过来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
不过,在倡导保险回归保障的今天,这种“投资反哺承保”的另类模式并不被多数人所认可,争议声不绝于耳。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首先姓“保”,这是保险行业的独特优势,也是保险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也是保障型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进一步拓展理财型业务的,而且保障型产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
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以“投资反哺承保”这条发展路径本身并没有过错,不能一票将其否决。之所以出现如此繁多的负面声音,主要是因为有些保险公司过于激进的投资手法,市场担心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这种独特模式对于保险公司的风控考验尤其大,并非谁都可以玩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