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盛景荃 朱峙 ○编辑 全泽源
尽管海外并购存在诸多风险,但是有内外两股动力驱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上海地区一季度境外投资金额同比猛增8倍就是一个先兆。这是上证报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4百业并购论坛”获悉的趋势。
与二级市场的低迷人气不同,企业并购话题颇受企业家与投资人关注。近日由百业并购联盟主办的“2014百业并购论坛”就吸引了很多听众。上证报记者从现场采访获悉,中国跨境并购继续呈现逆势增长势头。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近五年,全球的并购规模呈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并购规模却异军突起,年年攀升。2013年中国并购规模已达约2800亿美元,其中境外并购达636.65亿美元。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如万达集团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之后,不仅使九连亏的AMC扭亏为盈,而且还重新登陆纽交所。
上海商务委外经处处长孔福安表示,上海今年一季度境外投资核准后的数字是22亿美元,同比增长8倍。他对记者表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上海乃至中国的企业将进入市场化、井喷式的境外并购阶段。孔福安认为,海外投资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的选择。
孔福安认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动力主要有二:一是中国企业内在发展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国际化来实现转型和升级,通过境外并购提升技术、品牌、渠道等核心竞争力;二是中国政府对境外并购政策管制的放松,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今年3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意见》指出,除“借壳上市”须继续严格审核外,上市公司其他并购重组均取消行政审核。当日下午,上海证券报-金融资微信公众号就对此进行过及时深刻解读,指出这将意味着市场化并购黄金时代来临。
对此,拥有近20年并购经验的中伦律师事务所李俊杰深有感触。他指出,中国企业以前要进行海外并购,至少要经过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的审批。如果是国企,还要经过国资委批准;如果是上市公司,还需证监会批准。“所以这个过程至少要3个月,半年一年都有可能。”李俊杰认为,《意见》其实是最近半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海外兼并投资审批体制一系列重要改革中的一部分。
境外并购除了在数量上会井喷,并购口味也有新变化。与前几年中国企业热衷抄底海外矿产不同,汤森路透走访的全球诸多企业家和相关机构人士大体都认为,今年中国企业整个海外并购的驱动力和目标不再是估值较低的资产,而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和产品线或业务的扩张。海外服务业企业越发受到中国企业青睐,欧美消费品知名品牌颇受中国上市公司青睐。
德勤合伙人跨境并购顾问服务中国区主管袁毓东表示,对于100%现金收购境外服务业企业,最大的风险其实来源于“人脑”的流失。如何防止技术人才的流失,让管理层心甘情愿为第二个东家服务,是这类收购的难题。袁毓东表示,撇开股权激励等技术性方法之外,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路线一定要上下合心,只有双方在未来发展主线以及价值的统一下,这样的并购才能有望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