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要牺牲回报吗?
⊙本报记者 王彭
众所周知,风险与收益向来是一种相生相随的关系,在投资中,只有承担高风险才能获取相应的高回报,购买货币型基金的投资者固然不必为股市的涨跌而担惊受怕,但其资产也无法享受市场上涨所带来的显著增值。然而,作为规避市场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分散投资必然会降低投资回报吗?其实答案也不尽然。
一般情况下, 由于各种投资品种的价格不会同时上升或下跌,投资者可以通过搭配关联性较低的产品,分散和平衡投资组合的风险。假如某一产品(如某股票型基金)的净值下跌,其他产品如债券型基金的价格未必跟随下跌,甚至有上升的可能。当投资者若同时持有这两种产品,便可保障其投资组合的潜在价值。假设投资者的初始投资金额为10万元,某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报为10%,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回报为5%, 如果将资产全部投资于股票型基金,获利为一万元,如果对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进行均衡配置,则最终获利为7500元。因此,仅从某单一年份的角度来考虑,分散风险的同时的确降低了回报。
但从另一角度考虑,假设某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报为-10%,债券型基金的回报仍为5%,全部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和分散投资的回报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前者亏损一万元,而后者仅亏损2500元。再将投资期限拉长,2009-2013的五年间,A股市场股票型基金每年的平均回报分别为73.31%、0.23%、-24.4%、5.84%和11.49%;同期债券型基金的年平均回报为4.55%、7.15%、-3.18%、6.89%和0.56%。假设于2009年年初投资10万元至股票型基金,五年获利为54964元,平均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回报为35774元,虽然后者仍然低于前者,但于前者承担的风险相比,后者的风险收益配比明显更高。假设将投资期限拉至更长时期, 2008年经历巨幅亏损的股票型基金,在长期复利效应下,相较于分散投资的优势又将如何呢?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分散投资并非分的越“散”越好,也不是毫无章法、规律的随机投资。投资学上有研究证明,一个投资组合的回报,九成来自于资产分配是否得当,也就是说资产分配的核心,就是适当分散投资,减低风险,争取较佳回报。而要达到分散投资,投资组合内的成分产品应具有较低的相关系数,做到互不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 分散投资应遵循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程度,即首先进行大类资产分解,再具体到每一类资产的比例。以家庭理财为例,投资者首先需要决定全部可支配资产投放到房地产、股票、基金以及保险的比例。具体到股票上,再来决定如何在A股、美股或港股中进行分配。最后具体到A股市场上,又需要在不同行业和个股之间进行分散投资。
总体而言,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前,除了要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风险以及选择适当的投资产品外,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也是获取回报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