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一山难容二虎
    私募合伙制往何处去
  • 银行优先股方案
    提振蓝筹配置价值
  • “定增王”实力尽显 财通富春定增新品6天火速售罄
  • 绩优混基能攻善守
    国投瑞银策略精选今年以来业绩排名第一
  •  
    2014年5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11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 A11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一山难容二虎
    私募合伙制往何处去
    银行优先股方案
    提振蓝筹配置价值
    “定增王”实力尽显 财通富春定增新品6天火速售罄
    绩优混基能攻善守
    国投瑞银策略精选今年以来业绩排名第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山难容二虎
    私募合伙制往何处去
    2014-05-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诚诚

      

      在以“人”合而非以“资”和的私募界,合伙与散伙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我国的公私募基金往往采用公司制的模式。与普通的股份制公司按照出资比例界定权责不同,在私募很难单纯的将个人贡献按照出资额度衡量。这直接造成,无论在熊市还是牛市,私募分家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

      在创势翔内讧之前,让人印象最深的一次高调分家是从容投资的吕俊与姜广策。在那次微博高调“秀”内讧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所谓的“老鼠仓”以及基金经理在公司之外代客理财的“狗血剧情”。而在牛市中,像银帆投资、新价值等公司的基金经理,在度过短暂蜜月期后,与老东家和平“分手”,选择“单飞”的,也不鲜见。

      为何私募基金总是一闪难容二虎?除了私募创始人多为市场投资出身,在公司治理、内部运营水平有待提升外,与私募行业的个人贡献难以确定也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问题丛生的私募主要面临几类问题:在创始人引入基金经理,后者不持股的公司,基金经理一般就所管理资产的收益与公司进行五五分成。在牛市,如果明星基金经理一炮走红,能够自己募集到资金,显然更有动力自立门户。而在熊市中,那些拿着高额薪水的业界牛人或是明星大佬,如果业绩不佳,未能够给持有人创造相匹配的收益,与雇主的个人恩怨甚至是道德瑕疵便会无限放大。

      而在那些多人持有股权的私募公司中,虽然利益共享实现了公募基金“梦寐以求”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个人投资能力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并非一劳永逸,如非知根知底、志同道合,事先约定的持股比例很难经受得了市场的考验。一旦后市出现极端情况,此前按照股权比例约定的话语权、权责认定便会产生分歧。

      此次创势翔事件中,之所以会出现广州与深圳两家创势翔,也与创势翔不恰当的分散股权有关。

      按照黄平的表述,之所以成立深圳创势翔是因为“希望成为一个‘平台型’公司走合伙人制发展的策略:以广州创势翔团队为执行合伙人,再通过合伙的方式引进‘民间高手’们成立其他的公司。”

      抛却个中是非曲直,单从黄平创办公司思路来看,引入民间高手,顾名思义就是邀请投资能力与其不相上下的人士入伙。然而,若非对双方的能力能够始终形成互补,能够在日后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即使对公司愿景达成一致,也很难日后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上始终携手相伴。

      纵观那些在目前市场状况下成立时间较长、管理规模较大又相对稳定的公司,往往都是采用的实际操盘人与公司实际拥有者为同一人的集权模式。敢死队出身的徐翔是出了名的“一言堂”。2010年成立泽熙投资以来,徐翔一直坚持所有资金自己操盘,公司只雇佣研究人员,没有其他基金经理。

      沪上另外一家管理百亿规模的私募也是,上百亿的资产管理规模基本上只由创始人一人管理。虽然部下总是如走马灯似的频频更换,但是公司内部管理、品牌形象相对较为稳健。

      虽有个别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但是持股人之间投资能力或有悬殊,或在不同层面如投资与销售形成互补。不会在公司贡献上有太多争议。

      在与姜广策分道扬镳多年之后,从容投资的吕俊有次在公开场合坦言,回顾成立公司成立几年来,管理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扁平化、集中化。

      对于那些以市场投资见长,管理经验、公司治理相对欠缺的基金经理管理者而言,如何补足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短板固然重要。但对于还处于初创期的私募来说,吕俊的这六个字,或许是最现实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