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跳水”逻辑
穿越理性回归线
□随着银保新政4月落地实施,银保市场降温现象明显。上证报独家获悉,4月单月,国内前八大寿险公司合计银保新单同比大幅下滑超60%
□鲜明对比之下,利润率较高的个险新单已连续数月行驶在高速路上。这似乎预示着,寿险市场将逐步踏入理性“回归线”
⊙记者 黄蕾 ○编辑 孙忠
保费规模回暖趋势下,寿险业务结构问题近来广受关注。去年以来,整个寿险市场充斥着银保“快跑”的节奏,偏向兜售高现金价值保单的业务结构近乎畸形,部分险企冲规模的心态难掩,非理性情绪在寿险市场一度弥漫。
但随着银保新政4月落地实施,银保市场降温现象明显。这在上证报独家拿到的今年前四月保费数据中便可窥一二。4月单月,国内前八大寿险公司合计银保新单同比大幅下滑超60%,其中七家公司都出现同比下滑。
鲜明对比之下,利润率较高的个险新单已连续数月行驶在高速路上。这似乎预示着,寿险市场将逐步踏入理性“回归线”。
新政实施首月 银保市场快速降温
新政之下的银保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降温迹象。
首先看寿险四巨头的银保成绩单。本报从权威渠道拿到的一组内部数据显示,今年4月单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寿险银保新单出现集体明显下滑,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超过80%、50%、80%、80%。
再看占据国内寿险市场半壁以上江山的前八大寿险公司,4月单月合计银保新单同比大幅下滑超60%。八家公司中,除泰康人寿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寿、太平、生命4月单月银保新单均出现明显下滑,人保寿、太平、生命的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超过80%、80%、10%。
前述所提及的银保新政,是指4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代理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这一新规的落地,将倒逼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提升保障型险种和长期型险种的销售比例。
新政前后,销售业绩为何如此悬殊?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大部分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销售的多为高现金价值保单,这类保单因预期收益高、产品期限短,极易与银行储蓄或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比较,而容易吸引消费者购买,虽然利润率低,但规模上得快。相较之下,新政中鼓励的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特点是期限长、保障高,在目前大部分消费者“重投资收益轻风险保障”的环境下,销售存在一定难度。
在新政的进一步威慑下,预计未来银保新单增速或将继续放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的实施,将改变此前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只见规模,不见利润”的态势,负债久期的拉长将提升银保产品的利润率,从而推动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而在此之前,个险新单的利润率大约为40%,而银保新单的利润率却不足5%。
个险上银保下 业务结构逐步优化
与银保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衡量寿险业内含价值的重要指标——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幅上,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记者拿到的内部数据显示,今年前四月,上市保险公司保费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其中,利润率较高的“个险新单”保持了今年以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超过9%、20%、50%、50%,投行人士预计,2014年这一指标全年增速将显著高于2013年。
记者在综合数据分析及市场调研后发现,在个险新单同比增速上,太保和新华的暂时领跑,主要归功于同期基数较低及今年产品策略的转变;平安则因较高的产品利润率和银保占比低,一直保持着每月稳定的两位数高增长;而随着今年满期给付压力的大幅减轻,国寿去年注重保费规模以减轻流动性压力的策略将发生改变,即今年继续推动业务转型,继续提升长期期缴产品的销售比例,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新业务价值利润率。
事实上,个险向上、银保向下的数据分化,意味着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呈现逐步优化趋势。不过,转型还远未结束。
一方面,从全行业的业务结构来看,分红险仍“一险独大”,占新单保费的比例高达七八成。这说明产品结构失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另一方面,从保险公司层面来看,“二八”现象越发突出。以保险四巨头为代表的大公司,经营渐趋理性,价值导向日益明确,效益日趋向好。但为数众多的中小寿险公司,尚未找到清晰的发展策略和准确的市场定位。预定利率放开等市场化改革正推动市场和公司转型升级,这些中小公司如不跟上改革步伐,就可能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