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或推负利率:悬崖上的欧央行别无选择
  • “养老地产”竟成开发商“拿地”手段
  • 委托贷款的高违约风险令人惊心
  • 在实体部门
    高杠杆率的背后
  • 扩展“短线交易”外延非常必要
  •  
    2014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或推负利率:悬崖上的欧央行别无选择
    “养老地产”竟成开发商“拿地”手段
    委托贷款的高违约风险令人惊心
    在实体部门
    高杠杆率的背后
    扩展“短线交易”外延非常必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委托贷款的高违约风险令人惊心
    2014-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委托贷款已跃升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最大信贷来源。但委托贷款的绝大部分流向了监管部门要求减少放贷的行业和领域,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导向相背,不仅会延缓结构调整的进度,而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张 锐

      

      央行最新金融稳定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委托贷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7153亿,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对此,央行从贷款流向、信贷透明度等方面发出了明确的风险警示。

      作为影子银行的一部分,委托贷款规模的放量扩身并非今日。据央行统计报告,去年国内委托贷款规模为2.55万亿,同比增长近100%;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去年委托贷款增幅相当于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规模的30%左右,占国内影子银行规模的26%。在全部融资来源中,委托贷款已跃升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最大信贷来源。

      所谓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委托贷款的期限,由委托人根据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偿还能力或根据委托贷款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银行作为中介不提供资金,也不承担风险,只是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最近一年,流动性渐趋收紧,推高了银行贷款成本,“看得见的手”随之也对金融市场频频发力。如央行暂停了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三种乙类账户的银行间债券开户和叫停了丙类户开户,债市杠杆得到大大压缩;银监会限制理财投资非标产品又直接钳制了信托通道业务,许多急需获取增量资金的企业不得不转求影子银行渠道,从而刺激了委托贷款的发酵。

      上市公司成了委托贷款发放的最主要群体。据Wind数据,去年有41家上市公司发放贷款金额合计319.24亿元,较上年增长46.21%。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便有超过70家上市公司公告对外委托贷款,其中像香溢融通、澳洋顺昌、怡亚通、友阿股份等企业成立了贷款或担保公司,专司委托贷款职能。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上市公司发出的委托贷款规模将大超去年。

      观察发现,除了向子公司提供的属于关联交易的委托贷款利率较低之外(但不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其他向非关联公司出借的贷款利率都在15%甚至20%以上,借款企业所得收益相当可观。委托贷款已成了不少上市公司的“摇钱树”。如A股上市公司舜天船舶从2012年开启委托贷款业务,已为公司累计带来0.5亿元收益,在去年1.24亿元净利润中,委托贷款获得的利润占比达23%。浙江龙盛去年通过向其他公司提供贷款获利2190万元,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2.64%。被称为A股委托贷款专业户的香溢融通,在2010年到2013年期间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收益共计为3.39万亿,占同期公司年均净利润之比为65.39%。

      看资金流向,委托贷款基本流向了房地产、钢铁、水泥和造纸等产能过剩或政府调控的行业,尤其房地产行业成了委贷资金扎根的“大本营”。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十年里约有20%的委托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其中去年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委托贷款为7660亿元左右,占全年委贷资金的30%。但房地产行业已成委托贷款违约的“重灾区”。据舜天船舶的最新公告,该公司贷给南京福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9000万本金及1543万元利息不能按期收回,而南京福地老板早在去年6月就已跑路;湖北宜化向贵州安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4500万元委托贷款中的3000万元被展期6个月;波导股份提供给淮安弘康房地产公司的5000万元委托贷款再度展期半年。伴随着房产价格出现拐点,一些举债累累的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日渐式微,而且一些房企前期融资手段多样化,相应欠下多家外债,即便最终清偿,也是资不抵债。

      房地产行业之外的委托贷款违约风险同样惊心。由于厦门市上好仁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不能按期偿还 4000万元人民币贷款的本息,洽洽食品前不久将对方告上了法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作为上市公司*ST天威的子公司,乐电天威所欠母公司两笔共计1.187亿元的委托贷款逾期未偿;另据香溢融通年报,截至去年底,公司及子公司发放的委托贷款中,有6笔贷款逾期,涉及金额1.34亿;17笔贷款出现展期,涉及金额5.08亿;涉诉贷款金额已达2.93亿。

      公允地说,当部分企业通过委托贷款盘活闲置资金,而困难企业同时获得了补充资金时,委托贷款对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支持实体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问题的是,委托贷款的绝大部分流向了监管部门要求减少放贷的行业和领域,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导向相背,不仅会延缓结构调整的进度,而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能发放委托贷款的企业都是能轻易获得银行信贷或通过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将低息取得的资金用更高的利率再贷款,这实际是一种资金空转,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形成任何支撑。

      而关注委托贷款的资金投射到金融系统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对于银行而言,委托贷款不需动用自身资金,属于表外业务,一些商业银行遂就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来规避金融监管,将资金投向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和领域,或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致使信贷风险透明度降低。不仅如此,一些银行还将资金贷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再一转手牵头委托贷款,成为变相的资金提供方,由此,银行既可赚取中间费,又可从贷款企业获取利息。这种违规操作行为造成了信贷统计的失真,掩盖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据穆迪公司提供给《华尔街日报》的一项最新分析报告,我国10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去年委托贷款业务总额达3.7万亿,这比全社会委托贷款量多出1.15万亿,从中可看出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变相参与委托贷款的嫌疑。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