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准备好了吗
    让数据科技成为生产力
  • 披沙录
  • 金融海啸过去了,
    华尔街依然故我
  •  
    2014年5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准备好了吗
    让数据科技成为生产力
    披沙录
    金融海啸过去了,
    华尔街依然故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准备好了吗
    让数据科技成为生产力
    2014-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决战大数据》
      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
      车品觉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出版

      —— 评《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

      ⊙杰 夫

      

      读《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的前言有种奇怪的感觉。通常,作者总要在序言中交代写作动机、阐明主要内容,而车品觉的前言一开篇就要读者“忘掉大数据”——按理,不是应该强调大数据的趋势重要性、对企业的战略意义吗?可车品觉是怎么写的呢:“大数据的概念纷繁复杂,媒体上充斥了各种关于大数据的报道,但其中不乏牵强附会、滥竽充数的言论,某些媒体甚至把简单的统计也冠上了‘大数据’的头衔”。所以,目前人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暂且忘记大数据的概念”,因为行胜于言,只有具备实效性的数据才是正道。

      原来,车品觉试图告诉每个读者,大数据的具体运作到底是什么样的,数据量绝对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数据的量,而是有“质”的量。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本《决战大数据》的正文第一章,当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会是“何谓大数据”等类似入门、启蒙的内容时,车品觉却一针见血直奔主题:讨论“大数据,为什么很多人只会谈,不会做”?那么,他的结论又是什么呢?他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从收到用的螺旋式循环是一个巨大的涡轮,只有先数据化运营,然后才能运营数据。而现在的情况是,用数据的人不知道大数据从哪里来,做数据的人不知道大数据如何使用。用的人不敢用,因为大数据的真实性;做的人不知道怎么用,因为大数据的复杂性。于是,当数据量变得越来越大,结果却是越来越无法有效地使用。

      能如此清晰看出当下我国的大数据问题所在的,多半来自业界一线;毕竟,只有真正做过大数据,用过大数据的,才有底气谈大数据以及“如何成为决胜未来的商业利器”。确实,车品觉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商业智能部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拥有十几年丰富的数据实战经验。凭借长期的从业经历,加之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事业平台,车品觉对大数据认识的角度、高度和深度自然不同寻常。要知道,目下坊间有关大数据的论著已不少了,影响较大者,前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开启了“大数据商业应用之先河”,后有涂子沛从历史文化提成“数据时代的到来”的《数据之巅》,同时还有被称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的引路人”的大卫·芬雷布的《大数据云图》、埃里克·西格尔的《大数据预测》,以及讲技术算法和统计思维的Anand Rajaraman写的《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布式处理》、冯启思(Kaiser Fung)的《数据统治世界》等。这意味着,要再写一本讨论大数据之作,没有金刚钻是不行的。

      早在大数据还没流行以前,车品觉就开始关注这股趋势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从以博彩为生的朋友那里,从观看比赛录像分析赛马输赢概率的个案上察觉了“用数据找机会”的手法。车品觉玩大数据玩得早、玩得多,自然玩得转。譬如,他在书中提出了“大数据的本质就是还原用户的真实需求”、“‘活’的数据才是大数据”、“无线数据,大数据的颠覆者”(据此,他认为面对无线数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高效准确的收集;二是培养数据分析师的多屏思维)、“数据的四大分类和五大价值”等观点。在论证上深入浅出,讨论语言通俗易懂,若非长期的实践与总结,很难说得这么到位。

      不过话回来,《决战大数据》的主要看点,还是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实例——它到底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身为阿里数据委员会的“家长”,车品觉的言行自然也备受业界同行的关注。其实,有关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战略与策略,在本书出版前,车品觉或多或少已向外界透露过。譬如在2013年下半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车品觉就向记者表示:“一开始,我们在用好数据,但是随着数据战略与平台战略紧密结合,我们开始刻意地去管理数据(保证数据安全、质量和对于商家的可用性),养数据(有意识地收集外部数据),沉淀数据。”在谈及“如何将大数据用好”转变为“让大数据更好用”的问题上,阿里巴巴是从以下六个地方入手的:确保数据安全(保护商家和个人的隐私)、保证数据的质量(去除虚假数据)、实现各个部门数据标准的统一(如转化率)、让原始数据变得更精细化(更符合商家的应用情景)、获得外部数据(如并购新浪微博、收购高德地图,和其他平台合作、购买数据信息等)、建立数据委员会。

      时间再往前推,2012年,马云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阿里巴巴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即“平台、金融、数据”,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誓要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数据公司”;2011年,“页面点击”诞生,它可监控每个页面上每个位置的用户浏览点击情况。紧接着,天猫携手阿里云、万网宣布联合推出聚石塔平台,为天猫、淘宝平台上的电商及电商服务商等提供数据云服务;2011年,阿里巴巴开发数据魔方,通过淘宝数据魔方平台,商家可以直接获取行业宏观情况、自己品牌的市场状况、消费者在自己网站上的行为等情况;2009年,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应用开始走向外部,让淘宝商户分享数据;2005年,阿里巴巴就意识到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发了专门供内部运营人员使用的数据产品——淘数据,公司员工可以利用平台海量的消费者和商家数据,来完善自身经营状况。当然,这还不包括阿里旗下基于大数据理念、布局互联网金融“牛刀小试”的作品——阿里小贷。

      到了《决战大数据》,车品觉的思路更为清晰、深入,而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做法也被首次系统阐述。车品觉细化了马云当年提出的“数据化运营”和“运营数据”两个概念。换言之,当人们谈起大数据实践时,至少在阿里巴巴企业内部,它是分为以上两步展开的。所谓数据化运营,简单讲就是使用数据帮助企业、客户解决问题;而运营数据就是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搜集、整理、分析,进而产生新数据的过程。对此,车品觉分别以“用”和“养”两个精准的动词来区分。

      紧接着,车品觉用“混、通、晒”来归纳数据化运营,并描述成“内三板斧”,而把“存、管、用”来总结运营数据的“外三板斧”。车品觉认为,作为一名卓有成效的数据分析师,如果不和业务部“混”在一起,商业敏感度就无从谈起。带着业务问题来观察数据或带着数据来观察业务,兼备两者的敏感,就做到“通”,而更深层次的通存在于公司组织中的数据(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分享)。数据化运营非常重要的一点,正是“晒”的内容。与此同时,“存”是指积极地收集数据,但这不是根本目的,让收集起来的数据如何产生价值才是最终的目的;学会用数据产品来解决获取及使用数据的问题。“管”不仅仅是把收集来的分类、存储那么简单,阿里巴巴数据管理最不一样的地方(也可算作“竞争力”)就在于非常依赖数据产品,希望用数据产品来解决获取以及使用数据的问题,通过数据的分裂和重组,来实现颠覆性创新。

      在今年的“西湖品学”大数据峰会上,车品觉和与会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他说,纵观这几年美国O'Reilly媒体公司举办的Strata大会(美国大数据技术会议)的主题词演变,就可以明白世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2010年是“Data”,2011年是“Talk Big Data”,2012年是“Apply Big Data”,2013 年是“Data Engineering”——车品觉特别强调了最后一个用词的变化:Data Engineering(数据驱动)。他认为这是大数据从看到用、从说到做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拐点。结合他在《决战大数据》中总结的“数据十戒”中的第二、第三条,即“在实践中提炼数据”和“让数据变成科技,惠及更多人”。他的理论核心再清晰不过:让数据科技(Data Technology)成为一种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