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房地产私募基金大爆发
  • 跨境资金流入进一步趋缓
  • 流动性存边际收紧压力 央行缩小资金回笼规模
  • 中国最大保险赔案反思
  • 山西证监局开展证券期货领域非法集资专项排查活动
  •  
    2014年5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房地产私募基金大爆发
    跨境资金流入进一步趋缓
    流动性存边际收紧压力 央行缩小资金回笼规模
    中国最大保险赔案反思
    山西证监局开展证券期货领域非法集资专项排查活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最大保险赔案反思
    2014-05-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孙忠
      2013年9月4日下午3点半左右,位于江苏无锡新区的韩资企业海力士—意法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突发火灾

      ⊙记者 黄蕾 ○编辑 孙忠

      

      去年9月的一场大火,令知名半导体生产企业SK海力士无锡工厂损失惨重。由此所引发的赔案估损金额高达约9亿美元,堪称中国最大保险赔案。

      随着近期赔付工作的步步深入,这一备受关注的“大案”细节终于浮出水面。综合上证报记者掌握的数据及调查来看,此赔案折射出国内保险公司对大型商业风险项目定价偏低、风险认识不足之漏洞。中国最大保险赔案背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

      错综复杂的保险安排

      本以为是一次稳赚不赔的买卖,殊不知竟以巨额赔付收场。令当初介入海力士保险安排的诸多保险机构意想不到的是,总保费340万美元的这张保单,最后赔出去的数额竟然高达9亿美元,约占我国企业财产险2012年保费收入(约360亿元人民币)的15%。

      关于这桩“大案”背后的承保及理赔始末,一直未有官方数据对外公布。“由于牵涉到复杂的理赔流程,整个理赔周期相当漫长。”据知情人士透露,直到近期随着赔付过程的步步深入,相关数据才得以浮出水面。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共有25家保险机构牵涉其中。其中,现代、人保、太保、大地和乐爱金等5家财险公司共同承保了该项目的物质损失一切险及营业中断险,共保份额分别为50%、35%、5%、5%和5%,主承保人为现代财险,保险期限为2013年8月1日零时起至2014年7月31日24时止。

      由于参与险企众多,承保形式多样,其波及范围及复杂程度在国内保险市场堪称罕见。知情人士透露称,5家共保公司又分别通过合约分保、临时分保等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再保险安排,再保险人涉及境内14家产险直保公司、6家再保险公司和多家境外再保险接受人。

      更多的细节显示,5家共保公司的毛损失金额为9亿美元,向境内其他14家产险直保公司分出损失金额约3.68亿美元,向境内再保险公司分出损失金额约1.74亿美元,向境外再保险接受人分出损失金额约3.33亿美元。这5家共保公司的最终净自留损失金额约0.25亿美元,占总估损金额的2.8%。

      在错综复杂的共保及再保等一系列安排后,赔付的大头最终由境外再保险接受人承担,损失金额约为6.24亿美元;参与再保险业务的境内14家产险直保公司,通过分入、转分保、再保险合约或临分安排分出等复杂的保险安排后,最终净自留损失金额约为1.15亿美元;6家境内再保险公司的净自留损失金额约为1.36亿美元。

      也就是说,在9亿美元的估损金额中,约2.76亿美元的损失由境内保险公司承担,占总估损金额的30.7%;约6.24亿美元的损失由境外再保险接受人承担,约占总估损金额的69.3%。

      双管齐下消弭价格战

      虽然境外再保险接受人承担了赔付大头,但此“大案”背后所揭露的再保市场乱象及风险,值得国内保险业集体反思。

      从上文提及的数据中不难发现,海力士这张所谓的保险大单,最终的保险费率可谓远低于国际同类保单的平均水平。保险公司低价拼抢业务,这在国内大型商业保险项目上已普遍存在。其风险在于,此类大型商业风险项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可能会对涉案保险公司乃至整个财险市场带来冲击。

      此赔案中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很多直保公司在其中充当了再保人的角色。我国保险业尚处初级发展阶段,多数直保公司尤其是小公司、新公司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较弱,在盲目追求保费规模的利益驱动下,对直保业务的风险管理较为粗放,更谈不上对再保分入风险有较强的识别和管理能力。直保公司过多参与再保分入业务,可能导致风险在直保公司层面滞留,加剧公司财务波动性,打乱正常分保链条。

      此外,多数情况下,直保公司接受的分入业务还可以自动进入其再保险合约,加剧了再保险安排的复杂程度,也不利于再保对直保反向调节作用的发挥。以此赔案为例,有14家产险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分入该项目,不仅自留了较大风险,而且导致风险在不同公司间反复转移,导致整体再保险安排十分复杂。

      除敲响保险公司风险警钟外,此赔案也为保监部门加强对大型商业风险项目的监管提供了方向。业内人士建议,保监会应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加强市场行为监管,遏制保险公司通过压低费率、随意扩大保险责任等不正当手段抢夺业务,避免由于非理性竞争导致大型商业风险项目承保条件的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应尽快推进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将项目风险与资本紧密挂钩,通过资本成本对保险公司的承保决策进行有效“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