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市场
  • A7:研究·财富
  • A8:数据·图表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重构全球货币储备体系的困局
  • 决策者应承担结构性修复重任
  •  
    2014年6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重构全球货币储备体系的困局
    决策者应承担结构性修复重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决策者应承担结构性修复重任
    2014-06-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 美联储的错误就在于线性外推思维——即认为量化宽松的休克疗法不但可以拯救身处危机深渊的病人,也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康复。从2008年稍晚到2014年5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共扩张了3.4万亿美元,远高于名义GDP同期2.6万亿美元的增幅。这绝非量化宽松支持者所谓的“大功告成”。

      

      ■ 中国政府没有沉迷于外推狂热,对危机期间及其后所发生的新风险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纠正其中许多风险,特别是过度杠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 调和中美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会带来一定后果。随着中国将其过剩储蓄用于支持本国公民,这会削减对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支持。

      外推的诱惑难以抵挡。趋势外推法会对市场、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施加强大的影响。但是,眼光敏锐的观察者明白线性外推趋势思维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知道,线会弯曲,有时甚至会断开。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评估决定全球经济的两大因素是与美国政策策略和中国经济状况有关的风险。

      

      量化宽松投入的每一美元

      只产生了76美分的名义GDP

      量化宽松即QE(美联储购买长期资产的月度计划),是以高尚的姿态开始的——正逢其时,并且被巧妙地描述为美联储为了根治严重危机而采取的猛药。反驳者总能找到破绽,但你很难否认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流动性注入,对于将世界救出远比大衰退更严重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定向资金融资与首轮量化宽松的共同作用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在2009年3月飙升至2.3万亿美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2008年夏季这一规模只有9000亿美元。因危机而深度冻结的市场开始解冻。

      美联储的错误在于趋势外推,认为休克疗法不但可以拯救身处危机深渊的病人,也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康复。2009年稍晚至今的后续两轮量化宽松,让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又扩大了2.1万亿美元,但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寥寥。

      将美联储的流动性注入与名义GDP的增长做一番比较即可一窥端倪。从2008年稍晚到2014年5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共扩张了3.4万亿美元,远高于名义GDP同期2.6万亿美元的增幅。这绝非量化宽松支持者所谓的“大功告成”。量化宽松投入的每一美元只产生了76美分的名义GDP。

      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央行缓解危机及提振经济的美国不同,中国实施了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刺激(相当于其2008年GDP的12%)以提振危机深化时期出现收缩之势的经济。然而,美国所采取的7870亿美元(相当于其2009年GDP的5.5%)财政刺激对实体经济的效果十分有限,但中国的财政刺激立刻让“准备就绪”的基础设施工程大量上马,这使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44%增加到2009年的47%。

      诚然,中国也放松了货币政策。但其力度与美联储不可同日而语,既没有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也没有推出量化宽松,而只是对政策利率(2008年下半年降了五次)和准备金要求(降了四次)做了常规下调。

      最重要的在于北京没有沉迷于外推狂热。中国官员将2008年—2009年的措施视为一次性措施,也比美国政府更早面对在深陷危机时所推政策的副作用。而在美国,否认的思想根深蒂固。

      与一直不顾量化宽松对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潜在消极作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美联储不同,中国当局对危机期间及其后所发生的新风险有着远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纠正其中许多风险,特别是过度杠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结果可能是“不对称的再平衡”

      中国官员做得够不够还尚无定论。我认为已经够了,尽管我得承认我只代表了少数人的观点。面临当前经济减速的局面,中国本可以回归早先经历过危机考验的方针;但它没有,这可以作为中国领导人愿意抵制外推法另辟蹊径的又一例证。

      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包括放弃成功指导经济发展30余年的增长模式。中国认识到需要从专注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生产(通过制造业)的模式转变为私人消费驱动型生产(通过服务业)。这一变化让中国更有可能避免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而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都曾陷入这一陷阱,因为它们的决策者错误地认为早期阶段的腾飞式增长足以让它们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美国和中国的例子都不是凭空存在的。在我的新书中,我强调中美之间的互赖性将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问题在于两套不同的政策战略——美国的不变和中国的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

      结果可能是“不对称的再平衡”。随着中国改变其经济增长模式,它将从储蓄过剩转变为储蓄吸收——将其资产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网,从而遏制受担忧驱动的预防性家庭储蓄。相反,美国似乎意在维持其现有模式——认为在过去运行得十分完美的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将在未来继续平稳运行。

      调和这两种方式会带来一定后果。随着中国将其过剩储蓄用于支持本国公民,这会削减对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支持。而这可能影响到美国吸引海外资金的条件,导致美元贬值、利率升高、通胀抬头,或三者兼而有之。因此,美国的经济阻力将愈发艰巨。

      人们常说,危机永远不能浪费:政客、决策者和监管者应该抓住深陷危机的机会,承担结构性修复的重任。中国似乎在这么做,美国则没有。互相依赖的特性指向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美国即将陷入线性外推思维带来的陷阱中。

      (作者系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前亚洲主席,著有《未来的亚洲》、《中美的相互依存》等。本文首发于《Project Syndicate》,经作者授权在上海证券报发表,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趋势外推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线性外推,即依靠与历史发展变化各个阶段几乎完全相同的对象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