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市场
  • A7:研究·财富
  • A8:数据·图表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股债再现跷跷板
    债基显露配置价值
  • 信托公司一季度持股数减少 华信偏爱地产股
  • 基金子公司转型之路: 主动管理或成主流
  • “价值”不敌“成长”
    年内股基业绩首尾相差40%
  •  
    2014年6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研究·财富
    股债再现跷跷板
    债基显露配置价值
    信托公司一季度持股数减少 华信偏爱地产股
    基金子公司转型之路: 主动管理或成主流
    “价值”不敌“成长”
    年内股基业绩首尾相差40%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子公司转型之路: 主动管理或成主流
    2014-06-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张馨 ○编辑 于勇

      

      基金子公司设立一年半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67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1.38万亿元,其强大的盈利能力也使得基金子公司牌照成了各家的“必争之地”。

      然而,随着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26号文”)的下发,基金子公司也将面临一场“转型风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被动”的通道业务转向“主动”的资产管理将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万能”牌照是炙手可热的摇钱树

      在4月底证监会“26号文”下发之前,基金子公司的“万能”牌照是行业内炙手可热的“摇钱树”,从去年的业绩来看,基金子公司盈利千万并不罕见,其盈利能力毋庸置疑。

      在公募基金业拓展艰难的背景下,子公司业务成为基金公司普遍看好的新战场。沪上某小型基金公司在成立首年,就凭借其子公司业务实现盈利。而对于大中型公司来说,子公司业务也已成为其新的盈利增长点,一些子公司的盈利额甚至已经超越了母公司。

      由于政策的开放,基金子公司的投资标的除了包括传统的股票市场,还包括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票据、收益权融资、上市公司定增业务、利率汇率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一般来说,股东背景及人才储备决定了子公司的业务主体,目前看来,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大多是通道业务和类信托。

      所谓通道业务,是指机构没有主动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尽职调查等风险控制措施,只是单纯借用通道,公司收取通道费。通道业务虽然回报率低,但是对提升管理规模作用极大。银行系基金公司在通道业务上占尽“地利人和”,银行股东背景是其业务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民生加银资产、招商财富和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的存续规模都超千亿体量。

      另一方面,借助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加之基金子公司在投资标的上不受限制,部分基金子公司也承接一些类信托项目。据悉,股东方尤其倾向于将一些较占用资本金,且利润较薄的业务转移到基金子公司操作。华宝证券《2014金融产品年度报告》显示,基金子公司发售的类信托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9.5%~13%,普遍高于信托产品8.5%~11%的收益率,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政信、房地产两大领域。

      

      转型主动管理或成未来主流

      然而,基金子公司也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风暴。4月底,证监会下发 “26号文”,明确要求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数条禁止性规定直击资金池及一对多通道业务,并对投资标的做了明确规定,“不得投资于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审慎投资融资平台、房地产、矿业、产能过剩行业、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隐患较高的领域。”可以说,基金子公司的多种制度红利都将减弱。

      对于基金子公司的下一步转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被动”的通道业务转向“主动”的资产管理将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有调查显示,在谈及明年的规划时,半数以上的子公司均将主动管理型产品和半主动管理型产品列为业务重点,愿意发展主动管理型产品的公司接近40%。

      事实上,部分基金子公司在政策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主动管理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主动管理项目方面已颇有建树。记者了解到,汇添富基金子公司——汇添富资本首单专项资产管理项目——汇添富资本天房项目近日已如期兑付。有关信息显示,自2013成立以来,汇添富资本陆续推出了“汇添富资本·天房保障房债权投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汇添富资本·海亮保障房债权投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汇添富资本·新华联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多款主动管理产品,这些产品不仅稳健,而且创新性突出。其中天房项目是基金公司子公司参与保障房项目的积极尝试。分析人士指出,添富资本的业务拓展具有紧贴国家政策主线,注重社会效益的特点,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

      对于主动管理类业务来说,投资决策流程和风险管控能力至关重要。据记者了解,汇添富资本对于风险管控异常严格,设立的项目可谓“精挑细选”,在实体经济缺乏实质性投资机会的背景下,严格筛选受政策支持的投资方向,这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稳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