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专版
  • B4:股市行情
  • B5:市场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从“中国制造”
    走向“中国创造”最缺什么?——读《创新的国度: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
  • ■披沙录
  • 从危局中突围的美联储逻辑
  •  
    2014年6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从“中国制造”
    走向“中国创造”最缺什么?——读《创新的国度: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
    ■披沙录
    从危局中突围的美联储逻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危局中突围的美联储逻辑
    2014-06-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汪晓波
      《金融的本质》
      (美)本·伯南克 著
      巴曙松 陈 剑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汪晓波

      

      始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似乎已渐行渐远。近几年里,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著作出版了不少,各有角度,质量也高下不一。这一次,又有人据此著文,作者是已卸任的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这本名为《金融的本质》的著述中,伯南克始终围绕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展开叙述与思考。书的雏形,乃是伯南克2012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四次讲座内容,主线是从美联储的简史一路说到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背后的政策逻辑。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据说颇有市场。这也很正常——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人想知道伯南克究竟会说些什么。

      讲座性质的合集,不同于纯学术意味的专门写作。而本书的整理方式,也可能会让人有一种“快餐”之感。因此,从内容来看,本书略显单薄。尽管如此,《金融的本质》还是值得一读。理由简单:伯南克值得倾听,美联储的政策逻辑值得咀嚼。

      在出任美联储掌门人之前,伯南克即已拥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国内曾出版过伯南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和《大萧条》等著作。这些著作清晰地呈现了伯南克的学术思想脉络。伯南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之后,虽然基本承接了前任的货币政策思想和操作思路,但也有重要分歧。不同于格林斯潘的“含糊”风格,伯南克主张的是应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这显然是多年沉淀下来的学术思考。

      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充分显示了他的学术造诣。他对大萧条成因和机制的解释,一直颇受学术界的重视。伯南克是如此迷恋对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探索,他曾称,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一个曾以研究“大萧条”而获得学术名声的学者,会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思考应用于决策实践中,学界及财经决策界内外对此都会非常关注。当伯南克告别了纯粹的学者生涯,登上美联储主席岗位时,他的世界性的影响力得以建立。鉴于美国强大的国家地位,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无疑,在国际财经界中,美联储主席一职是最有影响力的职务。也就是说,伯南克兼具了一流经济学家与最高层级金融决策者的双重身份。他的思想和意见,能被广泛传播,着实是在情理之中。

      伯南克先生在四场讲座中,讲到了美联储的起源于使命,以及自“二战”以来直到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的历史。无疑,他是用了最简洁的办法,勾勒了不同阶段里的政策框架。倘若是刻意铺陈开来,每个阶段都可以写成厚厚的历史书,而不会显得累赘冗长。他的重点当然还在阐述此次金融危机及美联储的应对措施上。在伯南克的眼里,美联储主要有两大使命:一是维持金融稳定,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二是维持经济稳定。而实现这两大使命的主要政策工具,既包括了货币政策工具,也包括了最后贷款人工具。

      货币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当然不可能只是泛谈理论问题。回顾刚刚过去的这场金融危机,很多场景委实惊心动魄。华尔街那些金融巨头的迅速倒下,使得“大而不倒”之说成为一句谎言;针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的救助举措,则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辩。也不必回避,在特定的时间里,对于危机的某种恐慌性情绪曾有蔓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担忧,则成为国际财经界这些年里的重要议题。

      美联储的政策选择大家早已熟知,一方面,向金融体系迅速注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则对某些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以避免其倒闭造成更大的恐慌。在用尽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之后,美联储还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那么,在这些政策选择的背后,伯南克,或者说美联储的核心决策层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伯南克在想什么,他个人的思考与最终的决策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距离,这是世人一直想探个究竟的。

      伯南克们所做的选择确实并不容易。很多事情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比如,对于那些出现的大金融机构,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救,这些机构原本应该付出惨重的代价,实际却未付出,这对其他企业来说不公平;倘若不救,一批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逼,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威胁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透过本书,世人得以一窥决策者内心的纠结,特别是在面临重大抉择时那种不得不为的矛盾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出现重大问题的金融机构中,得到的待遇也不尽相同。雷曼兄弟,最终以破产收场。对这些金融机构施以援助或任其倒闭的界限在哪里?美联储的相关抉择是随机而行,抑或有一套明晰的行事规则?伯南克对此有较为完整的交代。品味在那种特定情境下美联储的选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央银行的角色,不无益处。

      只是在《金融的本质》不长的篇幅里,伯南克显然不可能详尽地讲述这些背后的东西。事实上,前任美联储主席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将所有幕后的秘辛一一呈现给公众。大体而言,伯南克对于如何扑灭金融危机之火,阐述得比较清晰。除了谈及美联储的作为之外,他也提及美联储与其他国家机构,以及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经济、金融问题,不可能单单通过央行系统就能解决。正如伯南克所承认的,货币政策尽管强大,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

      在我看来,伯南克与青年学子的很多对话,也给本书增加了亮点。那些思维活跃的青年人的提问,常常一针见血、直抵本质。问倒伯南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诸多关于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联储政策逻辑的追问,确实会给人有不少启发。在那些脑力的激荡背后,读者自可享受思维的乐趣。

      当然,任何的政策与作为都会遭遇批评,伯南克掌门的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也不例外。从人的本性来说,伯南克在书中所言,定然会从维护个人形象与美联储形象的角度出发。这需要阅读者自己的判断——哪些是诚恳之语,哪些又是辩护之词。另外,伯南克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也仅仅停留于经济、金融层面,而没有像某些观察者那样,从人性危机角度来对金融危机做更本质的思考。或许,这不能说是本书的不足,但的确是丢掉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谁说美联储主席就非得只能就事论事呢?